2016/10/16
我把我阅读纸质书的步骤写下来,你可以借此了解一个有效阅读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1)了解主题,进行知识价值判断并形成全局观。
拿到一本书后,我根据它的名字和封面上的介绍,初步了解这本书是写的是哪方面的东西(买书之前就应该知道),然后快速扫过目录。这个时候,我就对这本书的全局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
这个时候,要问自己一个问题: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近2个月有用吗?我是否需要先学习比这本书里面更重要的知识?这一步是判断,这本书值不值得我现在投入时间来学习。如果不是,但这本书在长远来看又确实对我有价值,我会把它列入我的读书计划中。
2)阅读难度预估,制定阅读策略:阅读方式&时间
接下来我会随意的翻一翻,快速的阅读几页。一本书表达是否清晰,论证是否严禁,内容是否深刻,文言风格是否对我胃口,一般来说几页纸就可以看出来。这时候我就有了一个大概的阅读难度预期,这本书,我是现在看还是其他时间看?我是一次看完还是拆成几个星期来看?我该看快点还是慢点?
如果是像一本砖头厚的《心理学与生活》,章节之间又没太多联系,对你目前的也没啥帮助,但确实需要去了解,你就每天抽二十多分钟看来,1-2个月就能看完了;如果是思考强度高的书,比如说《深入浅出JavaScript》,你就需要让出大段的时间(1个小时以上)来学习和实践操作。
如果感觉到作者废话很多,这就得跳着看,像看小说一样一目十行,扫到精彩地段的时候放慢阅读速读。如果作者文辞简洁,表达观点还有理有据,那就要放慢了看,像范冰的《增长黑客》,一个章节的知识密度,能比上老外写的一本书的密度,我就一天抽一个小时出来看一个章节。可能是偏见,我觉得90%外国人写书废话很多,特别是日本人写的书。他们总是有能耐把几页纸就可以说明的事情,他可以写成1本甚至4本。我就吐个槽。
3)速读,快速GET核心知识点与信息。
互联网从业者看的大多是商业图书。对于商业图书一般来说我不会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不是以一本书为单位,而是以一个章节为单位,从自己感兴趣的章节开始看。我速读一本300多页的书所需要的时间大约是2个小时。然而把整本书啃一遍过去之后,我可能只理解了50%或者更少。
这样当然不行,很虚,掌握不牢固。作者花费好几年甚至几十年总结出来的精华,岂是我2个小时就能吃下并消化的?且不说速读的时候略过了很多细节产生了理解偏差,肯定也还有你看不懂的地方。毕竟只是速读,第一遍速读主要是为快速了解核心概念和方法。
在确定一本书值不值得去细读之前,先快速的过一遍。但凡你看过的东西,已经在你的大脑中留下了一个索引,以便知识需要用到的时候有处可寻。不怕棘手的问题出现,就怕问题出现时几乎没有解决的头绪。而且,速读一遍后,这时你就知道哪些知识不懂,哪些知识还要加深,需要深人的去看、去思考。
4)细读。深入理解概念,形成自己的观点。
这里一步需要的时间会多得多,每个人的细读习惯不一样,我就说说我是怎么细读的。
读第二遍还是像第一遍时快速的读,不同的是,读第二遍的时候会检阅到很多遗漏,并且会有新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选择性的细读我觉得有用的部分和之前没看懂的部分。
如果我想深刻理解并记住一个概念,我会先浏览一遍作者的说明,站在作者的角度上想为啥要这么写,仔细地模仿它。搞懂个大概后,我会假设自己正在向别人传递这个信息或知识。为了能够把知识传递给比人,我就需要重新梳理知识结构,把还不懂的地方弄明白,并且把整本书表达的观点联系起来,结合自身已有的经验和知识,用更清晰更浅显的语言和比喻来表述。
当我能把我对某个知识或概念的理解,用我自己的语言和描述告诉别人时,这说明我对这个概念已经有了深入的理解,并且能够举一反三。这样跟别人吹嘘概念的时候,也更有底气吧.....
单纯的把书的观点,内化成自己的观点,还不够,我还会强迫提一些反例,自己问一些问题。具体是啥问题我就不扯了。
写文章写到一半的人最可耻了。
作者是一枚摸滚在K12教育3年的连续创业者,据说是二次元气息浓厚的97年萌妹子。我的公众号【原型猫】,不定期会分享一些产品/运营/设计/创业/个人管理的经验和方法论,如果你关注那会是极好的。手动微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