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这次出行以来排得最满的一天,早上登岳阳楼,下午参观八百里外的滕王阁,一天之内参观了江南三大名楼中的两个,真的是收获满满。
岳阳楼篇
因昨晚入住岳阳楼附近的宾馆,所以早上就早早地来到岳阳楼下。
岳阳楼历史悠久,据说最早的岳阳楼只是三国时期鲁肃建的阅兵楼,到两晋南北朝改为巴陵城楼,后到唐朝才正式称为岳阳楼。
岳阳,历史上的巴陵郡,似乎是个与悲剧人物结缘的地方。为何如此说?因为历史上在这里留下足迹的不是谪贬的朝廷命官就是抑郁不得志的历史名人。从去国怀乡的屈原到散发弄舟的李白,从壮志难酬的周公瑾到仕途多舛的杜工部,枚不胜举。
比如,最早建岳阳楼的是唐朝贬官张说,而最闻名的反倒是重建岳阳楼的北宋贬官滕子京。滕子京有个好友叫范仲淹,范仲淹写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
我觉得,《岳阳楼记》比岳阳楼有名,岳阳楼比岳阳有名。我们上学时都学过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从中我们记住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住了范仲淹这位爱国名臣,记住了岳阳楼。可以说,若无这篇传世名篇,岳阳楼之声名,必无今日之盛。
对于这篇《岳阳楼记》的成文,若按我们的想象,那必定是大文豪范仲淹身在岳阳楼之上,俯瞰“吞长江”的洞庭湖,观赏“气象万千”的景色,豪情万丈之下,笔走龙蛇,一气而成的著作。
对不起,若大家这般去想,那可真是大错特错了。答案很神奇,令人很哑然――其实,写下传世名篇《岳阳楼记》的范仲淹,压根未曾来到岳阳楼,最起码,在成此文之前,他没来过。
有人可能会问:范仲淹没来过岳阳楼,那他是凭什么写出的这传世名篇?
事情是这样的。滕子京被贬到岳州为官的第二年,重修了岳阳楼,想找个人写记,于是,就想到了自己的好友范仲淹。可是,当时的范仲淹并未在岳州,未曾眼看此景。于是,滕子京向范仲淹修书一封,并附上一幅命画师画好的《洞庭晚秋图》,令范仲淹观赏以作记。这封信名为《与范经略求记书》,记载于《巴陵县志》。
所以范仲淹是看图写作,写的是应景之作,但由于他借景抒情,借物言志,将山水、情感、哲理、抱负和理想熔于一体,一不小心一不留神使这篇只有368字的楼记成为了千年传诵的不朽之作。文章字字珠玑,句句精彩,它所包容的精深哲理和所呈现的磅礴气势深受大家喜爱。
我所说的这些,都能在岳阳楼里找到答案!
游完岳阳楼,我们立马赶往下一名楼———滕王阁。
滕王阁篇
下午五点左右,到达目的地,还好,人家滕王阁六点半才下班,完全来得及。
行前先领着孩子学习了王勃的《滕王阁序》,期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赣江风光。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但却如文中所言“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在写下千古绝唱《滕王阁序》后,至江东探望父亲归途中不幸落水而亡,时年仅26岁。此后,阁与《序》相伴相生,共经历史的沧桑。
滕王阁是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李元婴始封山东滕州,称滕王,先在山东滕州建阁,名为滕王阁(已被毁)。后调任江西南昌,思念故地滕州,在南昌再建滕王阁。滕王阁先后重建29次之多,屡毁屡建。
今天看到的滕王阁是梁思成先生在1942年依据旧藏宋画绘制了《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并于1989年建成(当时梁思成早已去世),这是第29次重建的滕王阁。位置较旧址西移百米,更近赣江堤岸,更易展示邻水水天一色的独特风景。因是按照宋画重建,故呈现一派宋代大观风格的楼阁观宇,主色调为碧色琉璃,显绿意俊美之风。主阁高57.5米,取“明三暗七”,外面三层主檐回廊结构,内部三个明层、三个暗层、顶部一个设备层,总是7层。结构雄伟,设计巧妙。
至滕王阁,远见主阁雄风屹立、檐展致雅。正面需仰视高望,一层三角前瞻,书匾“瑰伟绝特”行草气满,内容取自韩愈《新修滕王阁记》。二层见“江山入座”匾额,行楷规秀。三层是“东引瓯越”,因滕王阁面西见赣江,坐东俯视越地。顶层为重刻苏东坡“滕王阁”,笔力劲满、舒落大方,尽显一代文豪风范。
拾级而上,见一层厅门,两侧立柱有毛主席书法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此联是1962年毛主席手书落款后送毛岸青、韶华夫妇,重修滕王阁后拍照复制而成。龙飞凤舞、凌然磅礴、遒劲婀娜!
内厅沿楼梯折转上行,逐层观瞻。内有展品介绍、历史沿革。每至一层可外至回廊,必是沿阁一周,向东看市区新景,向西看赣江逝水,向北可顺流远见赣江大桥。城市新颜,江的对岸也是高楼,已无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景致,只是怀古思今罢了。至顶层,确有高处临江、胸有丘壑之意,想那千年前的王勃俊杰,胸中不和,酒会上一展才华,却成千古绝唱。
六点二十左右,我们出滕王阁。
在离开南昌的路上,我一直在思索,这次游学的江南三大名楼都参观了,凭什么它们会成为江南三大名楼?又是凭什么屡毁屡建如今依然屹立在我们面前呢?
这次游学绝不仅仅是复习掌握那几首诗那几篇古文这么简单,它还应该带给我们更多更深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