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头,又叫飞发、理发,是一门手艺。刘盛容,我三叔,当地这一古老手艺的最后坚守者之一。
在七、八十年代,城镇没有个体经营的理发店,人们剃头都得去那几家国营理发店排队。开在中山公园对面的一美理发店是最早的几家国营理发店之一,我阿公是那里的职工,按月领工资。70年代县委书记的工资80元人民币,作为资深师傅的阿公,他当时的工资是49元。
体制下放后阿公改为集体服务行业职工,去了文化宫对面的一新理发店。后来又换了几个东家:旧江城区府对面的红光理发店、河堤路的艳新理发店、河堤路57号的长青理发店,最后回到红光理发店退休。
三叔接过阿公的衣钵,从19岁开始当学徒,至今已经41年了。三叔说,准备明年退休。
国营理发店是学徒制,当学徒就算正式员工了,可以领工资。三叔1979-1980年在十字路百货公司侧的人民理发店学艺,工资25元人民币一个月,转正后工资升为35元。当时国营理发店提供的服务就只有剃头,剪洗吹3角5分一位。
国营理发店有自己的规矩,来剃头的不能指定师傅,轮到谁就谁,坐下就剪,二话也不说,后面还排着长队呢。不像现在的Tony老师上来就问你有没有熟悉的发型师,要店长还是总监,办不办卡,充值有优惠什么的,一大串灵魂的拷问让人不知所措。
客人进店可能需要在长凳上坐着排一会队,有报纸或杂志可以看,也有收音机可以听,头顶是缓缓转着的吊扇。
三叔送走一位客人会喊一声,下一位客人瞅准了再向那张轮空的笨重的白色椅子走过去。椅子叫“车盘椅”,可以360°转动的。三叔会把坐垫拿起拍一拍,翻个面,再请客人坐下,因为上一位客人坐得有点热了。围上布单,垫好毛巾,接下来剃头、洗头、刮脸的整个流程,就全部交给三叔了,没有洗头妹。
那时候剃头师傅用的理发工具一般都是手推剪,灵活方便的充电型推子要等20年后才会出现。手推剪和梳子的配合天衣无缝,剪刀也适时地加入,三叔很快就能把一个客人的发型剃完。用温水洗头吹干,接下来就是刮脸。
车盘椅可以摇下来,让客人平躺好,用湿毛巾敷在客人脸上。椅子边挂着黑色的磨刀布,用它将剃刀磨锋利些,拿开湿毛巾,再用毛刷子蘸一下肥皂水,在需要刮的地方涂一遍。接着细心地修鬓角、刮脸、修整胡子、清理鼻毛,掏完耳朵后用毛巾把脸一擦。这样剃完头的客人不仅须发整齐、面目一新,而且舒适清爽。
到了80年代中期,这些理发店可以提供染发、烫发的服务。同一时期妇女们也开始走进理发店,弄个时尚的大波浪了。在这之前妇女几乎没有去理发店的,一般头发长了以后就会扎起辫子,如果太长了,就有同村比较手巧的妇女帮忙用剪刀剪掉,保留头发到肩膀的长度,剪掉的辫子也是一笔收入,所以有的农村女孩专门留长头发,然后剪掉卖钱。
时代在手推剪的嚓嚓声中不断向前,2003年三叔所在的理发店单位跟着时代的潮流实行转型,补偿了两年的生活费共一万元人民币后,要求职工各自寻求生活出路。三叔在离家不远的地方,租下一个铺面,用笔写上“容记理发店”,开启了将近20年的个体经营剃头铺,为附近的街坊以及之前的老客户剃头刮脸。
三叔说,自己开理发店比在单位好得多:第一比较自由;第二收入比较高。现在店里染发30元,剪洗吹20元,单剪发13元。
人们对时尚的追求在变,对发型的追求也在变。满大街的现代高级美容美发店,代替了以往传统的剃头铺,进去理发都要大几十到大几百元的不等了。而且烫发、染发、电发、直发、焗油等服务五花八门,可以把人们打扮得花枝招展。
三叔是时代的见证人和传统剃头手艺的守候者,广东电视台和当地的媒体都曾经过去采访过他,留下了一段珍贵的视频。三叔说,干这个古老的行当已经没有出息了,剃头行业教子教孙,都不让他们继续做剃头佬。
容记理发店会坚守到2021年8月,届时,三叔封剪藏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