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中华文明的人自然而然地就会想到中国的封建社会,同样也会想到中国的皇帝,这也许是中国给世人最深的印象吧!
当世界还在文明的起步阶段,中国便已经进入到了文明的相对成熟阶段–封建社会。并建立了高度统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正所谓,国家只是作为一种阶级斗争的产物。在国家形成初期,社会成分复杂,各种有着共同利益的人会走到一起,形成阶级,有阶级存在就必然会产生对立,产生阶级斗争,从而衍生出“国家”。
封建国家中,各对立阶级之间会不断斗争,斗争毫无疑问就会产生阶级矛盾,而这种矛盾无时不在,又无时不贯通着社会发展的始终。当这种阶级斗争产生的阶级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时,必定会引发一场社会的大变革,而这种社会大变革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往往会以朝代的更迭来表现出来。而当这种阶级斗争所产生的矛盾不足以成为主要矛盾时,或者说这种矛盾微乎其微时,社会往往会呈现出一派祥和的气象,这种气象也就是被认为是封建时期的“盛世”。
对于盛世,在我看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了。不同的人因为各种原因对盛世的概念也会不同。在我看来,盛世永远只是相对的,之所以称为盛世,也就是社会矛盾极缓和,各阶级都得到了一点利益,阶级斗争也就不那么明显了,社会就较为安定了。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出现了的盛世大概有这几个,像西汉初年的“文景之治” ,唐朝的“贞观之治” 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时期的“康乾盛世”。这些在现在很多人看来都是盛世。但这种盛世只能是相对的。这种封建时期的盛世往往只会出现在一个朝代的开始,并且不会长久维持下去,很快就会被打破。毕竟,当阶级矛盾在一个朝代愈演愈烈的时候,终究会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引发社会大变革,朝代大更迭。这也就需要统治者如何去协调这种矛盾了。
但统治者并不会考虑的这么多,在他们眼里,他们自认为的盛世就是自己的统治得到巩固,百姓不会起来造事,国与国之间睦邻友好,国库充实,这便达到了他们盛世的目的了。
可是,老百姓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心里,只要耕者有其田,有食可吃,有衣可穿,有孝可守,相夫教子就够了,至于吃穿用度,在老百姓心里,只要不会被饿死,不会被冻死就可以了。
但,往往事与愿违,中国任何一个朝代的赋税对于一个老百姓来说,都是异常沉重的,老百姓要把一年来的收成的一半以上交出来作为税,一户人家还不能养活家人。尽管统治者降低赋税,可又能降低到哪儿去呢?国库里最起码得满足皇室家族每天的日常消费,这种消费是巨大的。不仅如此,国库还得维持庞大的官宦集团和巨大的军费开支。单单这些就得需要多少钱呢?何况,这其中还没有包括每年送给各藩属国的朝贡等等。要是在遇上个天灾人祸,国家又要赈灾,国库就会连年亏损,拿什么去运行庞大的国家体系?这就得花钱,可每年赋税都是这样,钱还是这么多,不够,怎么办?继续增加赋税。然而,刚刚降低的赋税,又被提高了,百姓的生活更加艰苦了。这个时候阶级矛盾又重新尖锐起来,最终导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了,老百姓都生活不下去了,生命没了保障。然后这种情况下,统治者往往不去想老百姓造事的根本原因,而是坚持一贯作风“武力镇压”。这个时候矛盾也就想调和也调和不了了。
所以说,如果统治者能够很好的去贯彻“以民为本”的思想,让老百姓过上真正的安居乐业的生活,那么,这个社会分工明确,各循其章,这样何患“盛世而衰”“二世而终”了。 但,封建社会由于自身的缺陷,是不可能去实行“以民为本”的政策。
所以,盛世,在封建时期并不存在,只是相对来说比乱世好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