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关于鲁迅,我真的不知道说些什么,因为他的作品我看的很少,合起来也就只有中学教材上面写的那几篇吧!我自己读的也不是很熟,偶尔下笔写一下有关鲁迅的话语,实际倒成了我自己的一些胡思乱想了。我觉得鲁迅是一个伤心的大小孩儿,或者说他是一个缺少童年的人,他的一生有一部分一直活在寻找童年的记忆中。
第一次读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的时候,我没觉得它有多好。我是一个农村出生的孩子,什么事没干过?说实话,说的那些事除了长妈妈,我都见过,玩过,也听说过。甚至我还玩过比这更多的趣事。至于这篇文章最美的一段景物描写——“深蓝的天空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边是海边的沙地,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我也没觉得有多么的好,毕竟我睡在自家西瓜地里,一抬头随处可见圆月,没觉得鲁迅写得西瓜地比我家的好多少。至于捕鸟,我甚至觉得鲁迅写得都有点太粗糙了,毕竟我捕鸟还是高手,他那样的捕法,估计捕不了多少。为什么有的人觉得亲切,有的人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因为鲁迅是一个少爷,或者说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他的身份就决定了他与大自然的距离。鲁迅的乐园就是那几平方米的后园,说是大,能有多大呢?缺乏自然性的他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这是儿童的天性,哪个儿童不想趴在草地里捉几只虫子,揪几根草?想想我们现在把孩子送进学校关进楼里,送回家里关在各种培训机构里,最大的快乐,就是所谓的公园,能去几次?再者反复的看那些所谓的人造物,能有多大的感悟启发?人造的和天然的能一样吗?如果没有真正亲近过大自然,你怎么会知道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轻盈,你怎么会理解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的壮阔,你又怎么会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的声声揪心。古人面对坎坷和磨难时,往往从自然之中获取力量,只有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生命的长河中,才能超脱自我,即天人合一,这不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吗?所以鲁迅对自然的向往甚至让他能在45岁回忆起这些再也平常不过的小事,如果是你,你会回忆起40年前的这些吗?你还愿意去回忆吗?你是不是也是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你是不是也打算让自己的孩子们继续看着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救救孩子!
那时读《阿长与山海经》,说实话,我也不觉得有多么的好,阿长就像是我奶奶,每天唠唠叨叨,没什么两样,阿长干得那些事,我奶奶除了没有买《三哼经》,其他的差不多都干了,这样一个在我看来真的无关紧要的人,我实在说不出鲁迅为什么最后叫她长妈妈。后来想想吧,看看长妈妈陪她睡觉,给他胡吃海塞,给他一个孩子最需要的同情,他亲妈都没做过,难怪!想想迅哥的童年还不算悲催,想想我们现在的孩子,我们有多少次像长妈妈这样给孩子一个不在意的满足?除了天天逼着他写作业,我们还给过他什么?叫一声妈都算客气的,几年后,他还有什么回忆值得拿来怀念?心理疾病,各种病,我们给过孩子想要的吗?救救孩子!
说起《社戏》,我也是嗤之以鼻。又不是没看过,有啥好看的,我们村里年年都有。可是就是那么极偏僻的一个平桥村,又让鲁迅写下“乐土”二字,回想迅哥一生犀利的语言,挤出这二字多艰难!那里只有小伙伴,“太公”打了就打了,骂了就骂了,豆子偷了就偷了,这些对一个生长在农村我来说,有什么大不了的。可是这是迅哥唯一一次走进一群农村孩子的群里,唯一一次感受到了和他不一样的一群可爱的生命,他被那种儿童的天性激活了,找到了自己属于一个孩子的身份!想想我们,我们的孩子如此的成熟,承受着不属于自己年龄的一切压力,我们还在加压加压!可他只是一个孩子,请给他一个孩子的身份,救救孩子!
终于到《故乡》了,我似乎懂了一点,迅哥要把自己的童年带走,把长妈妈带走,把少年闰土带走,把平山村带走。他不会回来的。
我比迅哥幸运,如果他还在,我一定把我的故事讲给他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