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5日 周五 宝鸡 多云
清明假期,不去乡郊野外踏踏青赏赏花是缺少灵魂的。于是本着就近原则,去了凤翔。
凤翔,夏代称雍州,商代称歧州,唐代改为凤翔府并沿用至今,如此历史悠久的地方,一定会有很多的故事。
沿战备路驱车约五十分钟,到南指挥村的先秦陵园博物馆,即以前的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系春秋晚期秦始皇第14代先祖秦穆公四世孙——秦景公的墓葬。它的发现占据了我国考古史上五个之最:它是中国迄今发掘出的最大先秦墓葬;墓内186具殉人是中国自西周以来发现殉人最多的墓葬;椁室的“黄肠题凑”椁具,是中国迄今发掘周、秦时代最高等级的葬具;椁室两壁外侧的木碑是中国墓葬史上最早的墓碑实物;大墓中出土的石磬是中国发现最早刻有铭文的石磬。
这是座命途多舛的博物馆。因为农作物长不好而被发现,挖掘期间被法门寺的舍利夺走了关注,长期荒至野外,2000年由村民筹集资金建起了我国首家农民创建的遗址保护博物馆——秦公一号大墓遗址博物馆。2007年9月18日,收归国有,并更名为“宝鸡先秦陵园博物馆”。现在遗址保护大厅正在建设中,车马坑的挖掘预计年底开始动工。
该馆门票30元,走进大门,有一条约200米长的东西中轴路,车马坑遗址和大墓东墓道位于中轴路的南北两侧。路的尽头,秦景公塑像威严而立,左手边是编钟编磬体验区,用小木棰试敲了几下,金石之音甚是悦耳。其后是椁室陈列馆,两侧墙壁上配有大墓发掘时的现场照片和出土的部分文物照片及图片资料,还展示了大墓内出土的2500多年前埋在地下,至今完好如新的4根“黄肠题凑”椁木和半截木碑。
从陈列室往下,是复制的一号大墓墓室,厚重的柏木拼凑成的宏大空间,让人震撼,也给我们留下无限遐想。智慧的密码、文化的传承不单要由地下走到地上,更要由外在深入人心。
从博物馆出来,驱车前往凤翔县城,在文昌巷吃罢午饭已是午后四点了。刷身份证免费进周家大院参观,人多的出乎我的想象。周家大院是明末清初陕西西府第一大财东周家老宅,始建于明朝末年,至今有300多年。保留下来的院子不大,算是三个连在一起的四合院吧,屋内陈设和北方其他的大院没多大差别,给我的感觉是把整个的县城浓缩在了这个院子。房舍古朴,雕梁画栋中透露出的气质,一看就是从前的大户人家。在“拆了”当代,能保留下来就是对历史最高的记忆吧!
凤翔有四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腊驴肉(另一说法是彪角牛)”。人称不到东湖就等于没去过凤翔。东湖柳与西湖水齐名,位列凤翔“四绝”之首。
“湖似郎官好,名因学士传”,一代文豪苏轼首仕凤翔府签书判官。第二年(1062),他于政务之暇,倡导官民,相度地形,借“古饮凤池”扩大疏浚,引凤凰泉水注于湖,沿堤植柳,湖种菱荷,可供灌田,可资游憩。因湖在城东,因之命名“东湖”。迄今天已有近千年的历史。
走进景区,柳絮纷飞犹如雪花扑面,东湖柳树不单品种多,造型也很奇特,仿佛岁月的痕迹都刻在了树干上,深褐色的树皮有的裂了、有的似乎费力挣扎了许久才长上来,但枝条很光洁柔软,枝上仍然坠满绿色的叶子,翠绿翠绿的,一片片叶子像起伏的扁舟,一阵微风吹过,柳枝轻轻摆动,像休整的船队在东湖的微波中荡漾。
东湖分内湖与外湖两大部分,总面积约14公顷。沿湖中心区“古饮凤池”的月门而进,以两段石桥,一条花径,三方沙洲为限,把湖划分为南、北、中三个连续空间。特色景点有凌虚眺远、岸柳飞雪、石螭吐甘、沧浪瀑布、曲桥观鱼、断桥叙史、喜雨怀苏、洗砚直谏、君子吊古、苏祠仰象、墨海揽胜、牡丹争艳等。
东湖是开放式景区,“苏公祠”却要收十元门票。可以说没有苏东坡,就没有凤翔东湖。他在东湖和为东湖而写的诗文共有一百八十多篇,其中千古传唱的名篇就有《喜雨亭记》、《凌虚台记》、《凤鸣驿记》、《思治记》、《凌虚台诗》等。辟一幽静小院来缅怀、以收费方式限制人流,免得扰了苏子雅兴实不为过。只是里面介绍性的东西比较单一,所谓的东坡真迹竹、兰、菊、梅画及墨迹也是影印件,而且影印效果还挺low,倒是朱德与陈毅的两幅题字,笔道刚劲,令人神驰。
东湖的亭、台、楼、轩,各据地势,给人以古朴典雅,恢宏壮阔,博大精深之感。移步换景,令人目不暇接,奈何行走匆匆,不能细究每处风景中蕴藏的典故,实属遗憾。
暮色四合,该是离开的时候了,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