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晚上,微信群里各位同学晒各地家乡的月亮,啊,夜晚不能叫晒,应该说是亮家乡的月亮,亮月亮,哎呀,舌头怎么打滚呢?说个动词都说不利索。
中文的词语语义灵动,不下点功夫,还真不理解明白。我也有幸,一直都遇上好的老师,只是我这个学生学得差些。
很久很久以前,我读初一时,开学也逢中秋,还没有领到课本,各科任老师也暂未排定,是几位老教师来带着我们学,第一堂语文课,张老师教给我们一首词,我记得的头两句是:可怜今夜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还记得最后一句是: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可怜这两个字,张老师告诉我们在这里是可爱的意思,不是通常口语里所说的怜悯。
我怎么就记得这开学第一课呢?可能我当时的心境有些不一样吧,很小就没了父亲,那年母亲第二次结婚,要去往邻省。我留下来和奶奶、小嬢一块生活,而我居然跳了级,从四年级直接升入了初中。我对周边的人和事都有些敏感,可那种心情说也说不清楚,道也道不明白。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已是中年,经历了许多许多事,心胸也舒展开阔了许多许多。
感谢互联网,可以查到这是南宋大词人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头一句是今夕月,不是今夜月,我记错了。
木兰花慢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宋] 辛弃疾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嫦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天问》,是战国时代楚国大诗人屈原写的,全篇是对天质问,一连问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辛弃疾使用《天问 》体而创作的这首《木兰花慢》词,构思新颖,想象奇瑰 ,与一般写悲欢离合的词人不同,他不思乡,不怀人,不吊古,而是紧紧抓住黎明前的刹那时间 ,驰骋想象的翅膀,连珠炮似的对月亮发出一个个疑问,把有关月亮的一些优美神话传说和生动比喻交织成一幅形象完美的绚丽图画:
今晚的月亮是多么可爱,悠悠忽忽地向西走,它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是另外还有一个人间,那边刚好看到你升起在东头呢?还是在那天外广阔的宇宙,空无所有,只有浩浩长风把这美好的中秋月送走呢?它象一面飞入天空的宝镜,却不会掉下来,难道是谁用一根无形的长绳把它系住了吗 ?这些问题,问得异想天开,而又饶有兴味。接着又问:月宫里的嫦娥直到如今没有出嫁 ,不知又是谁把她留住了 ?听说月亮游过海底,可又无从查问根由,这事真是不可捉摸,而叫人发愁。我怕大海中万里长鲸横冲直撞,会触破月宫的玉殿琼楼。月从海底经过,会水的虾蟆不用担心,可是那玉兔何曾学会游泳呢 ?如果这一切都安然无恙,那么,又为何逐渐变成弯钩模样?
词人这一连串的发问,把我们带入了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世界 ,想象新奇,幽默而又妩媚,问得奇,问得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