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9日在青岛实验学校小剧场举行了青岛市小学数学(高新区—胶州)城乡交流活动,有幸见证了两节高质量的课堂展示和一场深度挖掘教材的主题报告。
第一节课《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数是多少》是由青岛实验学校的矫岩老师执教的,矫老师从学校的花卉节出发,创设出与孩子实际生活相关的情境,引起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观察图片,发现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带领孩子复习回顾之前学习用过的学具:方块、圆片、小棒。通过摆一摆,这些物体可以与数一一对应,但是今天再用这些学具来解决问题就会非常麻烦,尤其是当数据非常大时,这样就引出了新的学习工具——纸条图。解决第一个问题时,矫老师先带领学生选取相关的信息,并用纸条图表示黄鹂的数量,再给出两张不同长度的纸条,让学生选一选、摆一摆。给了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自主探究。之后选了四个孩子上台展示,采取答记者问的方式,通过问答,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方式。在这个过程中,矫老师只在一旁引导,孩子自问自答,这方面平时我做的不太好,老是不相信学生的能力,以后在这方面要有所改进。当孩子选出合适的纸条摆好后,老师提出问题:这样就能表示出信息了吗?需要添加上什么信息?一步一步引导孩子补全纸条图,并问表示喜鹊数量的纸条可以分成哪两部分?孩子观察纸条图就发现分成与黄鹂数量相等的部分,比黄鹂多的部分,这样孩子自然而然的就能列出算式了。追问:为什么用加法?(这一部分再说喜鹊的数量可以分成两部分会不会更好理解?)解决完问题后,老师带领学生回顾整个探索过程,又进行了巩固练习,将新知迁移到新问题上,后又总结方法:找信息-摆纸条-列算式。在解决第二个问题时,老师还是一步一步带领学生去解决问题,这一部分其实可以放手给孩子,前面已经有详细的探究过程,孩子完全可以自己解决。矫老师后面的练习题设置的很有层次感,层层递进,逐层加深,我在平时的备课中对于练习题的设置思考的不深,以后会注重这方面的思考。最后又回归到实际生活中,用今天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还为下一节课奠定下了基础。
第二节课《异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是由青岛蓝泰小学的陈立老师执教的,陈老师从身边的垃圾分类问题入手,让孩子读取图片上的信息、提出一个关于分数比大小的问题。在孩子自己解决了同分母、同分子分数的大小比较之后,观察其他两组分数,发现分子、分母都不相同,由此引出了异分母分数。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小组交流,充分的时间后找学生上台展示:化成小数、化成同分母、化成同分子,在每一种方法展示之后,老师都会问到运用了什么原理,这其实并不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提问的多了反而打乱了学生的思路。三种方法展示完后,提问: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引出转化的思想。通过将什么转化为什么、转化时有什么发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通分的概念。知道了什么是通分,那怎么通分呢?学生通分时,得出的分数是不一样的,这样老师自然而然的就提出了:选择哪一种公倍数作为公分母较简单?学生在练习中得出选择最小公倍数较简单。最后带领学生复习回顾这节课所学内容。
活动最后,胶州区教研员孙凤武老师做了一场深度挖掘教材的报告。孙老师详细的介绍了怎么备好课、怎么上好课,前提一定是精读教材和教参,同时还要思考学生需要什么。孙老师还提到设置练习题需要创新,通常老师到这个地方就放松下来了,其实在这个地方应该设置一些令人回味无穷的题目,让孩子上完这节课后还能念念不忘。这些方面确实每位老师都应该认真思考。在我自己平时的备课当中会读教材和教参,看看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要让学生掌握哪些知识,但还达不到孙老师说的精读教材和教参的程度,也没有深层考虑过教材为什么这么编排,听了孙老师的报告,才发现每个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之间的逻辑所在。关于练习题要创新,要加入老师自己的思考,我在这方面做的也不是很好,通常就直接拿书后的自主练习当做练习巩固部分的习题了。在这方面,我向优秀教师学习的路还很长。
在这次交流活动中,学习到了上课要不紧不慢,相信学生,充分利用课堂生成资源,概念是抽象概括出来的,不是老师直接给学生的,自己得出来的才是自己的,及时调整教学进度,以适应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