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快一个月了,我着手读《水浒传》想了很多,经过慎重考虑决定从71回入手,给孩子们看了71回的电视剧,又让他们看了原著。首先从招安这件事说起。
招安
《水浒传》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表现了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直至接受招安致使起义失败的全过程。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招安到底是什么吧!
招安旧指统治者用笼络的手段,诱使武装反抗的人放下武器,投降归顺。招安是一个国家的合法政权对不合法的地方或地下民间组织的一种安置行为。
在“忠义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这一回里,宋江提出了招安。
面对他的这一想法,最先跳出来反对的,是行者武松,他恨恨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最终看似打圆场,实际上同样反对的人,则是花和尚鲁智深,他说:“只今满朝文武,俱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这些人都遭受过朝廷的迫害,而李逵又是一个喜欢自由的人,所以坚决反对招安。
而同意招安的有宋江,花容,玉麒麟卢俊义,智多星吴用,大刀关胜,双鞭呼延灼,病尉迟孙立等人。这些人原来就是官府的人,后来被迫入绿林,虽喜欢这种生活但还是渴望做官。宋江历来以忠义著称,他为他手下的兄弟想的他认为最好的出路便是招安即投降,因为梁山好汉中不少都是被逼上山,甚至是被他们抓来的、骗来的,比如徐宁、关胜、董平等,他自认为招安是为兄弟们负责,这样才能对得起忠义二字。
招安一节并不能视作是《水浒传》的一大败笔,相反,正是招安这一转折使得宋江这一形象变得更加鲜明突出,有血有肉,而人物形象又是任何一部小说的灵魂所在,所以笔者认为招安一节恰恰是《水浒传》这部作品本身最大的成功之处。
168
张昕彤
招安
梁山聚齐一百单八将后,有且只有三条路可走:推翻宋朝夺位、维持现状、招安,而宋江正是选择了招安这条路
所谓招安就是希望敌方归顺于朝廷,为朝廷效力,而其他既往不咎就是招抚;招降.统治者劝诱武装反抗者归降.
招安,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选择,我却认为这个选择无比正确,甚至认为这是宋江一生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个选择。这个选择到底正确在哪里呢?宋江为什么不顾众人劝阻,坚持招安?还有谁支持招安呢,有谁反对招安呢,招安的作用是什么呢?
卢俊义,吴用,关胜,呼延灼,花荣,朱仝,杨志,徐宁,董平,索超,黄信,宣赞,韩滔,单廷圭,魏定国,安道全,萧让,金大坚,龚旺,丁得孙,彭玘,郝思文,皇甫端,这些人大都是被逼,或是被骗,或是不得已的情况下才暂时上梁山,铁心了跟定宋江以后招安,以图报效国家也好,一官半职也好,荣华富贵也好。
至于反对派,李逵、武松、阮氏三雄 、鲁智深、王英、陈达、朱武、杨春、段景柱林冲等人,朝廷贪官污吏众多,统治者受奸人蒙蔽,试问这样的国家,这些心怀大意,关心民生疾苦的英雄好汉,怎能接受
如果没有招安,宋江等人会怎么样。如果没有招安,梁山好汉们无疑是在梁山度过一生。打进京城当皇帝就不太可能了。
首先,宋江第一个不愿意,梁山好汉们都听宋江的,肯定不会去打。
第二,就算去打了,堂堂大宋也不会轻易被梁山灭了。宋江等人如果不招安情况会好的多,如果这样认为的话,那就是目光短浅了。我觉得不光要看宋江等人过得好不好,活得好不好,还得看他们死后如何。若没有招安,宋江等人虽然不会像招安了那样,死的死,伤的伤,走的走,但他们死后只会被人们说成贼寇、草寇。反过来,宋江等人招安了,虽然基本上死翘翘,但是,他们死后就会被人们说成英雄、好汉、忠臣,而不是贼寇、草寇。
据说,宋江等人死后,徽宗皇帝赦封宋江为忠烈义济灵应侯,在梁山泊盖庙宇,建祠堂,并塑宋江等一百单八位好汉的神像,还在殿宇牌额上御笔亲书“靖忠之庙”。
这样一分析,就能看出招安正确在哪了
所以我认为宋江深谋远虑,目光长久,生前还想着死后的事。不像李逵等人,目光短浅,只想着此生如何快活,完全不顾死后如何名声。
168班
张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