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人类历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苏联解体了。
1991年8月24日,当前苏联最高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共自行解散后,全世界一片哗然。
许多人难以置信,一个伟大的帝国,从此分裂成了十几个小国。从“苏维埃人”,变成了“俄罗斯人”“白俄罗斯人”“乌克兰人”“哈萨克人”……他们告别了近70年的社会主义道路,开始走向资本主义道路。
更多的人想知道,苏联解体后,到底发生了什么?那些“前苏维埃人”的命运如何?他们心中的资本主义梦想,实现了吗?
这部《二手时间》,通过复调式的写法,用不同背景的人们对关于时代、关于历史、关于苦难的经验与回忆,给读者呈现了一幕幕真实而深刻的历史史料。
该书作者是白俄罗斯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于苏联解体20年后创作的。她的作品在国外频频获奖,并在2015年成功摘下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
《二手时间》就像《切尔诺贝利的回忆》一样,是一部个人口述的历史,充满了苦难的复调性影像,充满了多重的声音。
它让我们看到,从苏联到俄罗斯,不仅是国家的分崩离析,更是无数普通人生活轨迹的断裂。
书中的内容纷繁复杂,人物和事件众多。我只能截取几个有代表性的人物和故事,以此揭开前苏联的一些领导人、军人、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在身处时代剧变的洪流中,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命运发生巨大改变的“面纱”。
少年之死,为何令人无比心痛
许多前苏联人,在社会转型期间,看不到未来,也无法回到过去,他们迷失、困惑。甚至,有的人通过自杀,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或许,伊戈尔就是这样的人。
伊戈尔有一个幸福而温暖的家庭。他的父亲是物理学家,母亲薇拉是学校的俄罗斯语言文学老师。
母亲给学生上课时,总是让他们学习苏联的英雄事迹,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要燃烧自己、照亮他人。
伊戈尔非常爱母亲,称呼她为“妈妈姑娘”。伊戈尔三四岁时,母亲就让他阅读和写字。
他在三岁多就会背诵米哈尔伊尔·斯维特洛夫的诗歌:“卡霍夫卡,卡霍夫卡,是故乡的步枪……/飞吧,火热的子弹。”
母亲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强悍的男子汉,还经常给他找一些歌颂祖国、歌颂英雄和战争的诗歌。
有一次伊戈尔的外婆提醒薇拉说:“你不要总给他读战争的诗歌了,他喜欢玩打仗的游戏。”
而薇拉却不以为然:“所有的男孩都喜欢玩打仗的游戏啊!”
“但是伊戈尔喜欢让别人朝他开枪,他总是说,你们开枪啊,让我死去。他那么喜欢死,让我害怕。”
然而,外婆的话并未引起薇拉的警觉。她给儿子买了许多战争的玩具,包括坦克、狙击步枪、玩具士兵等。“他是男孩,应该成为战士。”
众所周知,前苏联就是一个战斗的民族。薇拉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如此,“不需要任何理由,我们永远在备战中,每五分钟就说到一次战争,经常高唱军事歌曲……”
然而,薇拉深爱的儿子,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那一年,他才14岁。
薇拉一直以为自己很了解儿子,但她根本不知道,儿子的梦想却是“爱和死亡”。
伊戈尔自杀后,薇拉那段时间处于崩溃的边缘。她每天魂不守舍,听不到丈夫说话,甚至在极度气恼时,用脚踢自己的母亲:
“你这个怪物,是你养育出来跟你一样的怪物!我们这辈子从你那儿听到的都是要为别人而活,为高尚的目标而活着……躺在坦克下面,要像英雄一样死亡……”
薇拉也是这样培养伊戈尔的。她责怪母亲,让她的教育重蹈覆辙,并导致了儿子的自杀身亡。
伊戈尔的外婆属于革命前的知识分子,他们那代人,经历了整个战争,总是回忆苏联士兵把红旗插上德国议会大厦的情形,“我们的国家打赢了这场战争!”
四十年过去了,外婆经常跟孩子们念叨这句话。每次听到演奏国歌时,外婆的眼中都会闪着泪花。
他们那个年代的人,都是读着车尔尼雪夫斯基、杜波罗留勃夫,读着马克思长大的。如果让外婆跟家人一起装饰一下家里的房间,她会说“这是浪费时间,是庸俗的小市民。”
外婆的一件衣服可以穿20年,两件外套可以穿一辈子。但,一日没有高尔基,一天不读普希金,她就活不下去。
也许外婆和母亲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伊戈尔。
这个英俊少年,在学校里经常写诗歌。在同学眼里,他就是一个帅气、有才,却很孤独的诗人。平时总是装得比同龄人成熟,许多女生都喜欢他。
然而,就在一个平常的夜晚,他穿着旧裤子、拖鞋,在自家浴室上吊自杀了。
伊戈尔死后,薇拉痛不欲生,经常去墓地看望儿子。
她后来终于发现,“我们从来不谈生活,或者很少谈。总是谈英雄、英雄的生活、挚友牺牲者和刽子手,再没有第三种人……”
为了减轻痛苦,薇拉跟丈夫后来生了一个女儿。丈夫建议她离开俄罗斯,离开这个伤心地,开启新的生活。
也许伊尔戈的死亡,对他们家来说,是一个旧时代的结束。
但,那些千千万万活着的人,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还要继续活下去,即使未来艰难而迷惘。
新时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注定是个悲剧
想必大家都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朱丽叶是意大利贵族凯普莱特的女儿,她爱上了蒙太古的儿子罗密欧。
两人心心相印、誓言相依。但因两家世代为仇,他们的爱情受到了百般阻挠。
为了大胆追求爱情,罗密欧和朱丽叶不惜以命拼争。最终使两个敌对的家族,言归于好。
但现实中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事,却比戏剧中残忍得多。
苏联解体后,许多人逃到了莫斯科,包括玛格丽特·K,她是一个亚美尼亚人。
玛格丽特年轻时是个爱美爱生活的姑娘。她跟家人在巴库生活时,身边那些俄罗斯人、亚美尼亚人、乌克兰人等,彼此相处友好,那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苏联人”。
每年春节来到,她跟好友们都会连续庆祝七天七夜,甚至夜不闭户地进行狂欢。
然而,这美好的一切,随着针对亚美尼亚人的屠杀而改变了。
为了逃跑避难,玛格丽特和丈夫逃到了一个好心人的家里。可她认为的这个“好阿姨”和其儿子阿纳尔,在夜里偷走了她从家里带来的电视、冰箱、燃气灶……
当年玛格丽特跟丈夫阿尔布法兹相识相恋时,家里人都反对,因为她爱上了一个穆斯林。丈夫的家人也反对这门亲事,“但我不需要任何人,除了你。”阿尔布法兹对玛格丽特说。
也许,在两个彼此深爱的人眼里,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为了不让对方难堪,玛格丽特建议不举办婚礼。可阿尔布法兹坚决不依:“我们阿塞拜疆人认为,一个人的生命由三天组成:出生的那天,结婚的那天,死去的那天。”
但,理想并非现实。男方的家庭不仅不给儿子准备结婚礼物,还把他赚来的钱都没收了。而且本该新郎家庭出的礼物,都由玛格丽特母亲承担了,包括白色礼服和金戒指。
玛格丽特原本身体不好,医生认为她不能生孩子。但她深爱丈夫,“即使我死去,也要为他留个宝宝。”
玛格丽特怀孕三个多月后,在巴库针对亚美尼亚的屠杀开始了,并持续了好几个星期。那些人不仅杀害亚美尼亚人,还杀害收留他们的人。
当时玛格丽特躲在阿塞拜疆的一个女友家里。女友把她藏在阁楼上,并专门缝制了厚厚的窗帘。
她在怀孕八个月即将临盆时,出租车司机听说她是亚美尼亚人,即刻把车开走了。
终于经过千辛万苦生下了孩子,玛格丽特才听说了那些屠杀事件的可怕和残忍。“现在我看任何恐怖片都不害怕,因为我看到过、听到过那么多可怕的事情……”
1991年,战争进行得如火如荼,玛格丽特的一个表弟收留了她和女儿,然而,她的丈夫一直没有回来。
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三年……整整七年过去了,她丈夫终于回来了。在看到妻子和女儿的那一刻,他顿时瘫软在地……
后来玛格丽特跟丈夫来到了莫斯科。这些年,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洁地铁、打扫厕所、在建筑工地搬砖头和水泥等。她丈夫在一个富贵人家做维修工。“我们没有签证,没有公民权,就像沙漠中的沙子一样……”
在莫斯科,有成千上万的塔吉克人、阿塞拜疆人、亚美尼亚人、格鲁吉亚人等背井离乡,逃到这里。
因为签证到期不能续签,一遇到警察来查验证件,玛格丽特跟家人就像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她曾经多次有过想死的念头,但为了孩子,她坚强地活了下来。
当她去美国大使馆,跟工作人员讲述自己的故事时,他们都认为这个故事太美丽、太可怕,令人难以置信。
而本书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听完她的故事后,说:“我相信!因为我和你生活在同一个国家。”说完两人都哭了……
孤独的红色元帅
他的自杀令人震惊
戈尔巴乔夫宣布苏共正式解散后,克林姆林宫的钟楼降下了红旗。主席台上红色的旗帜,被俄罗斯的三色旗取而代之。也不再有列宁的画像,而是换上了沙皇的双头鹰。
面对这种局势,许多前苏联领导干部和党员,一时间都不能接受,包括前苏联元帅阿赫罗梅耶夫。
阿赫罗梅耶夫认为,“总书记不战而退,不去关照人民和千千万万的党员,这就是背叛。”
1991年8月24日,阿赫罗梅耶夫在戈尔巴乔夫宣布辞职、苏共自行解散后的当天,选择了自杀。
这位元帅十七岁穿上军装,和军人们在一起生活了半个世纪。他从总参谋长的职位上退休后,搬到了克林姆林宫办公,这是他自己写报告要求的。
一方面,阿赫罗梅耶夫认为应该给年轻人让路;另一方面,他跟戈尔巴乔夫在工作中有分歧有矛盾。
元帅曾经在1991年8月22日给戈尔巴乔夫写过一封信,信中阐明了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从1990年开始,我已经同今天一样,确信我们国家正在走向灭亡,不久将分崩离析。我只是想找到一个大声疾呼的方法……我的决定中没有任何自私的动机……”
“为了不使如此伟大的国家走向灭亡,我做了抗争,就让历史中哪怕留下一点点的痕迹吧。”
阿赫罗梅耶夫在自杀前几天就开始做准备。他写了好几份遗书,其中两份写于1991年8月22日,一份写于次日,最后一份是8月24日。
阿赫罗梅耶夫的遗体呈坐姿,位于办公室的窗台位置,他穿着苏联元帅军服。
调查表明,除了与上吊有关的线索,尸体没有发现任何受伤的痕迹。
人们发现他的写字台上有五张便条,有一张是写给家人的,内容是他宣布自杀,并希望家人勇敢地生活下去,不要给敌人幸灾乐祸的理由。
他在遗书中写道:“当我的祖国即将灭亡,当我视为生命意义的一切都在毁灭,我已经无法继续活下去。年龄和过去的生活,已经赋予了我放弃生命的权利。我已经斗争到底。”
其实,阿赫罗梅耶夫在8月23日那天晚上,还跟家人在一起吃饭、聊天。女儿说,爸爸很坦率,承认在等着被捕,那时克林姆林宫也没有人接近他。
那晚,女儿曾经问他:“你不后悔回到莫斯科吗?”
阿赫罗梅耶夫回答:“如果我不这样做,我会诅咒自己一生。”
这位前苏联元帅的葬礼,只有家人和少数朋友参加,没有军人敬礼,没有礼炮。《真理报》也没有刊登这个曾经指挥过400万军人的前总参谋长的讣告。
他离世后,克林姆林宫有人窃窃私语:“不就是那个内向老实的人吗?”那些官员们都转而投向了叶利钦。
后来,美国《时代》周刊发表了讣告文章,作者是美国海军上将威廉·克劳福。他多次在军事谈判中会见过阿赫罗梅耶夫。
威廉上将也很尊重阿赫罗梅耶夫。虽然这个对手一生信奉的理想,对他来说是完全陌生的。
1991年9月1日,阿赫罗梅耶夫元帅的葬礼在莫斯科的名人墓地举行。
然而,不幸的是,当晚就被盗墓了。
盗墓者偷走了阿赫罗梅耶夫的元帅礼服,还有钉入棺木的元帅军帽和许多勋章等。
经调查,这起盗墓案,没有政治目的,纯属商业动机。毕竟高级将领的制服和勋章,特别受到经营商和古董爱好者的青睐。
阿赫罗梅耶夫生前曾在笔记中写道:“我发过誓,毕生要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服务,只要我还活着,只要我一息尚存,就将为苏联奋斗……”
他做到了。
祖国没有了,军人变成了商人
举世皆知,前苏联是战斗民族。他们要么打仗,要么准备打仗,从来没有其他生活。所以人们的思想,都是战争的思维。
那个年代许多男孩子的梦想就是当兵,女孩子的梦想就是嫁给军人,而且他们骨子里有一种“奴性”思维。但人们不仅不会在意自己的奴性,反而还会钟爱自己的奴性。
安娜的儿子就是这样的人。他是十月革命的后代,从小加入了少先队员和共青团,后来成为一名党员。
他最喜欢的作家是库普林。库普林就是一名军官。他从小就喜欢漂亮的军装,羡慕像军人那样喝酒,幻想如英雄般壮烈牺牲。
那时候,他经常从书籍中看到“人高于一切”“没有人不可能做到的”“人,发出骄傲的声音”之类的话。
他跟大家谈论的,大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
他从军校毕业两年后,又被上级送进军事学院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他后来成为了少校,“倘若为我举行葬礼,是要鸣放礼炮的。”
然而,苏联解体后,他发现,哪里有什么理想主义,都是实用主义者。
他参加了阿富汗战争。当苏联从阿富汗撤军后,他活着回来了。
他以为去阿富汗的军人都是英雄。可当他回到祖国后,发现自己的祖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国家。
这个国家鄙视他们。后来军队被瓦解,军人被抹黑。他们从保卫祖国者,变成了杀人者。
那段时间,如果有人晚上穿军装出门,会很不安全,甚至可能会遭到殴打。
那时军官的薪水很少,只够买10个大饼。一位战友受不了巨大的心理落差,开枪自杀了。
他有两个孩子。为了生存,他和许多军官一样,当过保安、卸过货车、铺过马路沥青等。跟他们一起干活儿的还有医生、博士、钢琴演奏家。
时过境迁。他后来从少校变成了商人,专卖意大利的家用暖气煤气和通风设备。
他谈到,自己以前就是地道的苏联人,羞于谈钱,只执着于自己的梦想。
如今,不仅他在做生意,他的朋友们有的开了建筑公司,有的开了杂货铺等。还有的在国外投资,他们大都受过良好的教育。
但,每次他跟朋友们喝酒聊天,就会高唱《共青团之歌》,他们非常怀念苏联时期。他们的聊天经常以这句话结束:“今天已经无法无天,我们需要斯大林。”
虽然他现在的生活状况还不错,但他很矛盾。一方面他很怀旧,一方面也会让他感到恐惧:如果每个人都想着去国外生活、去赚钱,他该如何教育他们的后代?
他儿子那一代完全不知道斯大林是谁,因为儿子从未在苏联生活过。
“我和母亲、儿子就是生活在不同的国家。虽然都在俄罗斯,但我们彼此是一种奇怪的关系,奇怪得可怕!所有人都感到自己被骗了……”
他母亲安娜的那一代,深信自己是有信仰的一代。然而,他们发现,除了导弹和原子弹,他们一无所有。如今博物馆空空如也,教会却天天爆满,因为许多人都需要心理辅导。
他说,如今的俄罗斯人,迫切地想学会生活,包括品尝美食、穿时髦衣服、环球旅行等,而不是战争和满眼的炮火。
当他看到电视里、听到收音机里说富人们如何疯狂购买鱼子酱、购买岛屿和飞机,而穷人却买不起面包后,说“我们不能长期这样下去。”后来他们全家人移民加拿大了。
如今30多年过去了,俄罗斯当初的年轻人已经老了,而新生代年轻人已经成长起来,他们拥有属于他们这一代特有的价值观和信仰。
写在最后
本书的标题《二手时间》颇有寓意。其中“二手”是英文,“时间”是俄文。时代和时间在俄文中是同一个单词,为何不是“二手时代”呢?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认为:“今天的所有想法和所有语言都来自别人,仿佛是昨天别人穿过的衣服……所有人都在使用别人以前所知、所经历过的东西,所以说是二手时间。”
苏联解体后,对许多知识分子来说,“首先是一个大时代被偷走了,然后是他们个人的时间被偷走了。”所以,“二手时间”似乎是文化和形而上的意义。
许多人都对这样的一个国家、这样的一种理想,以及前苏联为何解体,解体后国家和人民将何去何从等,有一种巨大的好奇心。我也一样。
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就是:我成功地使人们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
《二手时间》的出版和发行,对我们深入了解前苏联的剧变,深刻认识人们思想和生活的转变,以及认真反思这些震撼全人类的历史大事,留下了一份独特而珍贵的文化注脚。
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们称:“她的复调写作,成为我们时代里苦难与勇气的一座纪念碑”。
如果你想深入了解东欧剧变前后的更多历史事件,这部《二手时间》,不容错过。
作者: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