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世纪前后:罗马石刻体(Imperial Capital 帝国大写体)
大写时代。罗马石刻体的出现,也是衬线体的起源,在石刻时,工匠先用平头笔起稿将字母轮廓标注在石头上,然后依照痕迹进行刻画形成了衬线。
图拉真大帝(98-117年)在位时期是罗马帝国版图达到最大。征服亚美尼亚、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图拉真柱为纪念图拉真大帝的征讨达基亚(现罗马尼亚)战争的胜利而建造的,成为了帝国大写体的标志性文字。图拉真柱基座上的这些字母被看作是罗马文字艺术中最完美的范例。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称赞它是理想的古典形式,并把它作为学习古典大写字母的范体。所以给人以古典、庄严、优雅、高贵的感觉。
罗马石刻体是典型的不等宽字体,因为字体字符宽度差别很大,比如字母E和F,明显比G和H窄。
字库中与之对应的字体为:Trajan。
公元4世纪—5世纪:安色尔体(Uncial)
小写字母的前身。罗马时代后期的字体,由于传播宗教盛行抄写经典,相继产生易于流畅书写的手写体,把直线改成曲线,这种字母是大写体到小写体的过渡体。
字库中与之对应的字体为:HammerUnziale。
公元8世纪末—11世纪末: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
小写字母的起源。卡洛林小写体也称为法兰克王国的手写体、罗马小写体。查理大帝(742-814)是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的国王,在位时对宗教、政政治和文化领域进行改革,文字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被史学家称为卡洛林文艺复兴。将罗马时代后期的安色尔体(uncial)改进为小写的半色尔体,借鉴晚期古罗马斜体,改进为卡洛林小写体(Carolingian minuscule)。
卡洛林小写体字迹清晰,字形简单,相邻字母之间互不相连,奠定了如今所用小写字母、书写体以及印刷体的基础。
字库中与之对应的字体为:Carolina。
公元12—14世纪:哥特手写体(Black Letter)
哥特手写体是一种装饰性的书写字体,出现于中世纪晚期的西欧。修道院、教堂学院以及大学需要许多教科书和书本,为降低书写材料的费用,压缩字母大小,在同样的篇幅下容纳更多的字而产生的字体。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初期产生于法国的欧洲建筑风格,它的整体风格为高耸削瘦,且带尖。此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对后世其他艺术均有重大影响。所以字体造型风格也受其影响。
哥特手写体的主要特点是笔画末端尖锐、字体宽、字形狭窄。这种字体能够渲染出复古、华丽、神秘、诡异、严肃的感觉。
公元14—15世纪:人文主义小写体(Humanistic minuscule)
人文主义小写体是在文艺复兴运动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一时期人们崇尚古典时期的文化和人文主义思潮,而哥特体过于严肃得不到当时青年们的喜爱。人文主义者科卢乔•萨卢塔蒂(1331-1406)结合卡洛林小写体与古罗马手写体发展出人文主义小写体。在此字体诞生后不久,佛罗伦萨的人文主义者尼科洛•尼科利,创造出人文主义斜体,也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意大利斜体的前身。
人文主义时期的字体:Centaur,拥有强烈的古典主义气息,适合应用于标题。
公元15下半叶—17世纪末:文艺复兴衬线体(Renaissance-Antiqua)
15世纪中期,欧洲约翰内斯•古腾堡发明铅合金活字的机械印刷机,新技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出版行业。
文艺复兴衬线体的前身为罗马体,在14世纪中期正处于书籍印刷的初级阶段,在意大利,人文主义小写体与哥特体无法满足当地市场的文字需求,所以铸字排版师就创造出了罗马体。这种字体的小写字母源于人文主义小写体,大写字母则参考罗马石刻体。这样小写字母通过圆形衬线就能和相对应的大写字母匹配。因此罗马体充满了历史感、大气、厚重的感觉。
尼古拉•詹森在文艺复兴衬线体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称之为“詹森衬线体”的字体。
文艺复兴时期代表字体:詹森衬线体(Jenson-Antiqua)、本博体(Bembo-Type)、加拉蒙(Garamond)。
詹森衬线体(Jenson-Antiqua):字母结构协调、清晰、强调圆弧线,是第一款完美、经典的印刷衬线体,适用于正文。
本博体(Bembo-Type):在詹森衬线体的基础上改进优化,使衬线体字形显得更加文雅。
加拉蒙(Garamond):笔画宽度有细微差别,横竖笔画对比不大。给人优雅、古典、柔弱的感觉,具有女性气质。
直到今天,“加拉蒙”以及由它衍生出来的众多近似字体,例如Sabon、Granjon和Adobe Garamond等衬线体仍然广泛应用于出版行业。
文艺复兴衬线体具有和谐的字形和便于阅读的特征。它的风格主要表现为:笔画宽度存在细微差别;圆弧形衬线过渡流畅自然;竖向笔画为楔形;限定其字形的方形框架内的文字,以对称轴的交点为其基准中心点等。
公元17世纪初—18世纪中:巴洛克衬线体(Barock-Antiqua)
从艺术角度看,巴洛克艺术风格盛行于公元17世纪初—18世纪中的西欧,诞生于这一时期的印刷字体也叫做巴洛克衬线体。但是巴洛克艺术追求豪华、浮夸风格并没有影响到字体风格,这只是误称。
巴洛克衬线体的每个字母都是借助几何原则精心绘制的,大写字母的衬线完全对称,衬线由文艺复兴衬线体的弧形衬线改为直线,边角呈现几何感。
洛可可艺术产生于18世纪的法国,也可认为是巴洛克风格的晚期,该艺术形式具有轻快、精致、细腻、繁复的特点。此时期字体也受此影响。
巴洛克时期的代表字体:
加利亚德(Galliard):阳刚罗马正体,黑度较强,粗壮、大气、阳刚,具有男性气质。常用作标题,衬线 稍长,刚柔兼具。
洛可可时期的代表字体:
巴斯克维尔(Baskerville):华丽而古典,与古典衬线字体更显著的粗细对比,在细节处理上也更加华丽(比如g和q的尾部),适用于正文。
卡斯隆(Caslon):字形对称,稳定感强,线条粗细对比强烈,视觉上典雅、舒朗、优美。
公元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古典主义衬线体(Classicism Antiqua)
古典主义衬线体也称为古典主义字体、现代罗马体或现代体。
说道古典主义让我们把时间回溯到公元前6世纪盛行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这个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源”,万物由数构成,“数”可以理解为事物的数量关系或比例关系,美表现于数量比例上的对称和和谐,和谐起于差异的对立,美的本质在于和谐。
古典主义学习的是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形式,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哲学”作为思想依据,崇尚理性,反对个性,追求理性至上的原则,有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费明•迪多(Firmin Didot)、贾巴蒂斯塔•博多尼(Giambattista Bodoni)和尤斯图斯•埃里希•瓦尔鲍姆(Justus Erich Walbaum)。
古典主义衬线体的代表字体:
迪多(Didot):笔画工整严谨,粗细对比强烈,几何感突出。拥有所谓现代罗马正体中的优美、柔软和女性化的气质特征。常用于时尚杂志,高冷、现代、时尚感,适用于标题。
博多尼(Bodoni):大致特征与Didot类似,不同的部分在于衬线,同样用作标题。
瓦尔鲍姆(Walbaum):特色之处是大写字母略微向四角撑开,整体造型工整,现代感强,适合大字号的正文或标题。瓦尔鲍姆的衬线与博多尼显著不同。
公元19世纪—20世纪初:粗衬线体、包豪斯
粗衬线体的设计目的是为了吸引读者主义,一般用在报章杂志或是广告的标题。这是一种衬线字体,其衬线是更粗、块状的。衬线终端可以是钝头和棱角(Rockwell),或圆角(Courier)。
粗衬线体的代表字体:
Clarendon:线条粗壮有力,字形端正大方得体,整体效果非常出众,可广泛应用于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报纸杂志、正文标题等领域。
Rockwell:是Monotype 1934年的作品。常被用作抢眼的标题字型。
Courier:是一个等宽的粗衬线字体,因为其等宽的特性可以轻易地对齐字段的左右边界,也成为脚本和程式设计中源代码的常用字体。
包豪斯设计学院的成立标志着现代设计教育的诞生,强调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
包豪斯的赫伯特•拜耶是现代字体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他致力于创造简单的版面和字体,认为装饰线体(serifs)是多余的累赘,以字体的几何形态为设计语言,1925年创造了“通用体(Universal)”的无装饰线字体系列,1931年在通用体的基础上创造了更加简练的拜耶体(Bayertype)。
包豪斯的字体设计风格,省去一切装饰,偏向于理性和直线,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
包豪斯设计风格的代表字体:
Futura:是德语「未来」的意思,无衬线几何字体,Paul Renner在1927年设计,给人的感觉冷漠、机械、现代、未来、科技感。
Helvetica:在拉丁文中意为“瑞士的”,MacOS与iPhone IOS系统的默认字体,创作于1957年。
公元20世纪
DIN:DIN是德国标准协会的英文缩写,给人感觉理性、简洁、硬朗,适用于正文,具有良好的阅读性。
ITC Avant Garde:赫伯特•卢巴林,为传达杂志《先锋派》 Avant Garde,“先进,创新,创意”的情感与风格,配合设计了这一字体。
Adrian Frutiger,瑞士字体设计师,以下三款字体都是其设计的,应用广泛。
Univers:制作目的是为了正文排版,以中等粗度的字重为基准,文字造型也吸取了一些传统罗马正体的概念,字距比较稀疏。
Frutiger:专为机场设计,人文主义无衬线体,不等宽字体,保留Univers的整洁美观的特点,具有人文情怀,字体气质现代而优雅,字形简洁,字怀宽大。
Avenir Next LT Pro:「Avenir」是法语「未来」的意思,这款字体的前身Avenir是20世纪初期,在几何字体风格的热潮下创作的,它反其道而行之,削弱了冷漠、机械的几何感,在1988年设计的字体,为阅读的舒适感而设计。他晚年与小林章合作重新设计的 Avenir 家族,完整的字体家族于 2017 年发布。
1、什么是人文主义字体?
人文系字体共同的特点:大的字碗和字怀。人文系无衬线体也是最具书法风格的无衬线体
2、不等宽字体的判断依据?
通过大写字母E和F对比G和H的宽度判断,如果字符宽度差距很大就是不等宽字体。
3、什么是无衬线体?
无衬线体(Sans-serif)专指西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是机械的和统一线条的,它们往往拥有相同的曲率,笔直的线条,锐利的转角。
总结
西方拉丁文字里的衬线字体按照时间出现的先后顺序,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古典体、过渡体、现代体和粗衬线体。
古典体主要指的是15 世纪下半叶出现的文艺复兴衬线体,其主要特点是字母笔画粗细的对比不强烈,仍具有中世纪手写体的特征,代表字体有Jenson、Bembo、Garamond 等;
过渡体即巴洛克衬线体,它的风格介于古典体和现代体之间,与古典体相比,这类字体字母笔画的粗细反差得以强调,代表字体为18 世纪中叶的Caslon、Baskerville 以及20 世纪30年代的Times New Roman;
现代体也被称为古典主义衬线体,它出现于18 世纪末期,这类字体强调字母粗细笔画之间的强烈对比,竖笔画很粗,衬线则变为细横线,代表字体有Didot和Bodoni ;
粗衬线体又称埃及体,它诞生于19 世纪初期,其特征是字体外观粗大方正,字母的衬线几乎和竖笔画一样粗壮,外形已经近似于无衬线体,代表字体包括Clarendon、Rockwell 和Courier 等。
未经作者允许,严禁转载。
参考文献:
[1] 部分内容节选自顾欣:《比文较字:图说中西文字源流》,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英)约翰逊:《文艺复兴:黑暗中诞生的黄金时代》,谭钟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北京,2002。
[4] 李巍:《广告设计》,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重庆,2005。
[5] 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刘大基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1986。
[6] 《装饰》杂志,2011年第9期专题,2013年第8期专题
[7] 《正体、斜体、哥特体─西文字体的历史》今田欣一 (日本),[译]Eric Liu 和 Metaphox。
[8] “费德利希二世”,“托马斯”见《西方经典英汉提要》(三),168-171页,195页。
[10] http://www.typolexikon.de
[11] http://typisch.le-phil.de/Pdfs/Die_Geschichte_der_Schrift.pdf
[12] http://www.baike.baidu.com
[13] http://www.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