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海泛舟记》是作者范福潮在《南方周末》同名专栏的文章合集,基本上说的是自己的书缘、书事,读罢掩卷沉思,令人回味无穷。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除了作者侍奉母亲,追思父亲的动人片段,还有随父读书的回忆,而我们也可以从本书中极具指导性和参考价值的读书方法上得到一些启示。
作者列举了不少有效的读书方法,比如父亲教他如何读庄子的《秋水》:「经史子集,各有读法。庄子更奇,每篇都有不同的读法。最基本的读法有八种:一注音,二解字,三句读,四释意,五连篇,六涵泳,七辩论,八开讲。当年我教书时,《秋水》一篇,光是注音、解字,就准备了一个礼拜。」
这种功夫更适合读古书,尤其是生字较多的古诗文,比如《诗经》。恰好在书里也提到了如何巧读《诗经》,这个方法更具体,更容易操作:
先从字词开始,把每篇中的熟词、成语抄下来,编个词汇索引;再把佳句抄下来,编个佳句选。做完这两件事,你对《诗经》了解得差不多了。
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书里提到的参读法最有用,尤其读史。比如在读《左传》时,可以参读《国语》和《史记》等诸子书,参读书目多多益善,只要精力足够,就尽可能网罗相关书籍来参读,也可以这么说,倘若不用参读法,很难读通《左传》。
因为参读法可在不同书籍之间勘比,找出其中的关联,也好梳理脉络。记得熊逸在一篇专栏文章里说过梳理脉络也是极好的读书方法,因为死磕经典本身是没用的,只有跳出经典,把它的来龙去脉梳理清楚,许多抓破头皮都想不出答案的问题一下子便轻松解开了。就如易学,经典就一部《周易》,只死磕它很容易走进死胡同,从《左传》、《国语》等入手,就可以知道《周易》时代的人都是怎么理解和使用它的,遇到问题时就容易想通了。
说到读诗,不少父母在孩子两三岁就开始教他背唐诗了,美其名曰「诗教」,好像孩子在别人面前多背了几首诗就有面子似的,甚至以为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了,其实是拔苗助长,弊大于利。就如作者所说的:「读诗,不是为了将来写诗,仅为欣赏。既是欣赏,起码要等孩子长到大致能读懂古诗的年纪(小学三四年级),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过早背诵,大量背诵,记得快,忘得也快……」可惜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却没想过这一点。
我们读书总想多多益善,尤其是别人认为的经典都想找来读,生怕错过了什么,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毕竟一个人不可能有那么多时间去阅读经典原著。这时候不妨读一读朱自清的《经典常谈》,对经典有最低限度的了解也是一样读书方法,就如你没时间精读《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原著,却可以去翻一翻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一样,因为集注或导读性书籍更容易让人理解一本书。
当然,选书就非常重要了,虽然我们不可能像作者父亲那样「汉至初唐八百多年,仅选一部《陶靖节集》……民国作家仅选鲁迅一人」,这未免苛刻了些。
不过书是永远读不完的,毕吾生有涯,而知无涯,读透少数书即可,否则看到这两句话时一定让人直冒冷汗:
你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规划一个适当的阅读范围,选少量经典,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一卷一册,读熟解透。朱子曰「学者所患,在于轻浮」,像你这种心态,纵读万卷书也是过眼烟云,到老只是书虫而已。
除了读书方法,梳理提到的写作技巧同样值得我们参考。比如范老先生不提倡写时文,因为写应时的文章,无非是仰慕虚名而已,用今天的话说是吸引眼球,赚流量,动不动就以 100000+ 文章为豪。
毕竟「文字要真、要美,抒胸臆,见性情,不媚时俗,有益后人。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即使一生不留一篇文字,遍读古今中外佳作,也是乐趣。」董桥那段艳文说得更绝:
至于政治评论、时事杂文等集子,都是现买现卖,不外是青楼上的姑娘,亲热一下也就完了,明天再看就不是那回事了。
不少人都是只读书不动笔墨,虽然读书数量惊人,但是没有多少东西真正成为自我沉淀的,挺可惜。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我们每读完一本书,写写读书笔记或书评,那么当我们写够 100 篇读书笔记时,量变一定引起质变。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一年读了一百多本书,却收效甚微的原因。
就如我在写的这篇读书笔记,虽然原创性的东西不多,但是经过这一番折腾,还是有很大收获的,至少书看得更认真了,也让我开始动手写笔记的习惯,当我写到 100 篇时,一定有东西沉淀下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
如果写不了太长的读书笔记,也可以制定最小输出计划,比如作者的父亲要求他「每天必须写满一张才算数」,这是作者在少年时被罚作百字文的经历。他把十六开纸裁成四条,读书时见到短文,先数字,百字之内的妙文,便抄下来,在纸条背面注音、解词、注释。比如颜真卿《与李太保乞米帖》44字,陶弘景《答谢中书书》68字,刘禹锡《陋室铭》81字,诸葛亮《诫外甥》88字,庄元臣《鸲鹆鸟》,99字等等,而《世说新语》和尺牍则成了作者摹写百字文的范本,这一点仍值得我们学习,也是写作积累素材的好方法。
锺叔河有一套短文随笔集《念楼学短》,有兴趣可以买来读一读。在本书中,作者列出来的书单值得一看。
比如吕叔湘翻译的《文明与野蛮》,这是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写的,他把人类文明发展史梳理得非常清晰,史料丰富,又相当有趣,只不过人类学毕竟是冷门学科,关注的人不多,更不用说专业著作了。
我们相对熟悉的《诗经》,余冠英注译的《诗经选》(选诗106篇)是一本很好的入门书。如果你有兴趣通读全部《诗经》(305篇),建议读高亨的《诗经今注》,也可以读陈子展先生的《诗经直解》,陈书包含对《诗经》全文的翻译、对名物、词句的辨析和各篇主旨的考辨,代表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诗经》研究的最高水平。
在神话学领域,可以阅读袁珂的《古神话选释》、《中国古代神话》和《中国神话传说词典》,豆瓣评分都在九分左右。这三本书,基本囊括了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同类别的书可以不用看了。
另外,蔡志忠漫画系列也值得翻阅,他把古代典籍绘成漫画,包括孔、孟、老、庄、列子、孙子、韩非子诸家之说,大学、中庸、论语,史记、六朝怪谈、世说新语,唐诗宋词,聊斋志异、菜根谭等网罗殆尽,三联出版的《蔡志忠古典漫画》更是让人爱不释手。
书翻完了,才发现读书人大多时候是孤独和寂寞的,我指的是没有人时常陪伴,不过一个爱读书的人总是有办法自娱自乐的,就如漂流到孤岛的鲁滨逊说的那样:「我希望世人都要从我这最不幸的处境取得一个经验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这中,我们也可以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这件事还是读书,可是人的一生究竟能读几多书呢?
ChangeLog
- 20190111 初稿
- 20190930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