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澄澄的阳光,干净的书桌,热腾腾的咖啡,满格的电脑,以及空无一物的大脑。
坐在电脑前,想写点什么但是又不知从何下笔的感觉,我是很熟悉了。
村上春树送出了福音:大脑中需要有个素材库,写的时候,只需要打开大脑资料库对应的抽屉,将素材提取出来。就可以写成小说了。
这么说似乎谁都会,毕竟高考前,语文老师反复强调,要多看看往年的高分作文,多搜集一些名言警句、社会热点、伟人故事,写作文的时候才好信手拈来,才能得高分。
但是写小说,和写作文不同。前者没有固定的模式,选用什么样的体裁,全凭作者希望表达什么样的情绪;后者有确切的模板,开头、中间论述和结尾,几种形式先将学生们限制在了考试范畴。
写小说,就像是E.T用储物架的杂物,随手拼接成一台通讯机,雨伞、台灯、餐具好像被砰地施展“魔法”,一下就变得神奇了。 而素材,就是这些杂物。
用E.T的方式,将脑海中这些丰富或者还比较贫乏的素材,重新排列组合,而且“要在与世间通用的逻辑、文坛常用的手法毫无关联的地方进行”。 而且,村上春树鼓励作者,“手头没有东西可写”意味着,“可以自由地写任何东西”,也就是说,即使手头素材数量有限,但是利用这种组合方式,将“小插曲、意向、场面、语言等扔进小说这个容器,再将他们立体地组合起来”,就会形成一篇很棒的文章。并且“素材与载体相关性、接触面的状况”与小说现实感紧密相关。
当然,学会这种组合方式,并不意味着素材不重要。 有些作家,从素材中汲取养分,例如海明威,亲身体验过的经历才能栩栩如生地表达;但更好地选择,应该是用眼睛和身体的其他感觉器官,从生活中整理和吸收这些素材,将素材内化成记忆。将这个素材中,关键的节点,也就是常说的关键词记下来,并不是结论或者定义,而是简简单单地复制,就像是录像机一般,记录并收藏在脑海的抽屉中。
村上春树用自己的话解释,“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他说,“世界看似无聊,其实布满了许许多多魅力四射、谜团一般的原石。”小说家的独到之处,也在于发现并欣赏这些原石。
只需要拥有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