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知道的杨振宁

      据官媒报道,杨振宁先生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逝世,享年103岁。 这位科学巨匠的离去,是一个时代的遗憾。

      提及杨振宁先生,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或许是教科书上的一个名字,或是他晚年那段引起热议的婚姻。但当我尝试去了解他的一生,我发现这些标签远不足以定义他。他是一个由科学、家国、爱情与争议共同谱写的复杂而深邃的传奇。

第一幕:科学巅峰的“物理学家”

      我所知道的杨振宁,首先是一位站在20世纪物理学金字塔顶峰的巨人。他与李政道先生共同提出的“宇称不守恒”理论,颠覆了物理学界奉为金科玉律的对称性观念,让他们在1957年荣膺诺贝尔物理学奖。这是华人首次获得这一殊荣,其意义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堪称石破天惊。

      然而,科学界普遍认为,他科学成就的皇冠上的明珠,并非诺奖成果,而是杨-米尔斯理论。这个在他三十多岁时与米尔斯共同创立的规范场理论,是构筑现代物理学的基石。它如同一个强大的数学框架,后来被一代代物理学家用来统一了电磁力、弱核力和强核力(自然界四种基本力中的三种)。可以说,没有杨-米尔斯理论,就没有后来标准模型的辉煌。许多物理学家评价,他的成就足以比肩爱因斯坦、麦克斯韦。这是我心中他最核心、最闪耀的身份——一位探索宇宙基本法则的沉思者。

第二幕:家国情怀下的“归客”

      杨先生的生涯,始终与家国命运紧密相连。他早年留学美国,在学术的黄金时期留在了西方。这在当时和后来,都让他承受了一些“不爱国”的指责。但我所知道的是,他的选择充满了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审慎。他的父亲、数学家杨武之曾多次劝他回国,但在那个特殊年代,他从事的理论物理研究在国内缺乏土壤,归国不仅可能中断他的学术生命,甚至可能带来危险。他选择了留在普林斯顿,在另一个战场上为华人学术地位的提升而奋斗。

      而当时间步入21世纪,中国的大门彻底敞开,科学发展的春天来临之时,已至耄耋之年的他,做出了人生中另一个重大决定——放弃美国国籍,全职回归,受聘为清华大学教授。他将自己的才华、经验和人脉全部带回祖国,亲自授课,组建高水平研究机构,拍卖藏书捐款,为中国理论物理学的发展呕心沥血。从当年的“留”到如今的“归”,轨迹不同,但那份深植于血脉的故土之情,却一以贯之。他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对父亲和家国的交代。

第三幕:争议与真实的“普通人”

      杨振宁先生并非活在真空里的圣贤,他也身处凡尘,因此不可避免地卷入争议。其一是他与李政道的决裂。这两位华人之光,从亲密无间的合作者到分道扬镳、乃至对簿公堂,成了科学史上一桩令人扼腕的公案。个中是非,外人难以评判,但这提醒我们,天才也是有着复杂情感和个性的普通人。其二,也是最为大众所津津乐道的,是他与翁帆女士的婚姻。28岁的年龄差,让这段婚姻从开始就处于舆论的风口浪尖。然而,近二十年过去了,我们看到的是他们携手走过四季、出席活动的从容与默契。我所看到的,不是一段能被简单定义的“忘年恋”,而是两个独立的灵魂在精神世界的高度契合。这段婚姻让他晚年焕发了新的活力,也让他能以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科学事业中。

      所以,我所知道的杨振宁,是一个多面体: 他是科学的巨匠,用思想触摸宇宙的经纬。他是家国的游子,用一生诠释了“归来仍是少年”的赤子之心。他也是充满个性的凡人,有他的抉择、他的坚持,甚至他的“瑕疵”。

      他的一生,仿佛一部浓缩的20世纪华人知识分子史,充满了大时代的波澜与个人命运的沉浮。当我们超越那些简单的标签和八卦,去审视他跨越一个世纪的漫长旅程时,我们会发现,他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改变科学的方程式,更是一个关于智慧、勇气与忠诚的复杂而深刻的启示。

      他曾引用杜甫的诗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的一生,正是探索未知的不朽传奇,是心怀家国的永恒回响。科学星芒不灭,先生风骨长存。杨老先生一路走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