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固然十分真实,故事也很精彩连贯,跌宕起伏,获奖情况也不差,豆瓣的评分更是高得吓人,但是某些方面还是让人喜欢不起来,特别是这种足称的真实感。
真实感:每一个人物的性格都拥有完全的复杂性,就像一个个真实的身边的人,善良的、易怒的、坚强的、软弱的,是所有多面的集合体。
女主角米尔德里德:一个(女儿安吉拉惨遭奸杀)的母亲,从影片一开始的所有行为就完全受到自身愤怒的支配,从开始在小镇郊区的三块广告牌上质问警察局局长这件事情开始,身边的所有人都不理解她,但是她一意孤行,咒骂身边所有为警察局长讲话的人,这些都让人认为这是一个失去理智的母亲,但是这并不是这个人的全部,米尔德里德的前夫来到她的身边质问她,而且还对她施以暴力,她从没有一丝动作上的反抗,即使语言不屈服,但是明显俩人中她处于弱势,她是一个软弱的小女人,但受到女儿的事件而被愤怒支配,或许还有愧疚,因为她和女儿之间的关系并不好,甚至每天都会吵架,这种吵架和《伯德小姐》中的完全不一样,这部电影中她们可能互相爱着,但是各自太过自主以及话语过于尖锐,不会退让,而《伯德小姐》中母女二人虽然互相争吵互相看不惯某些行为,但是她们都懂得互相是相爱的,所以即使前一秒争吵,下一秒也可以立即和好,但是安吉拉和米尔德里德之间,她们并不了解对方对自己的爱,或许也是因为这种爱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的,所以谁也不愿意、不承认。安吉拉出事之前本想开米尔德里德的车出门,但是米尔德没有同意,甚至出口不逊的说“我希望你在路上被人强奸”的话,结果安吉拉真的在走路出门的路上被奸杀,所以米尔德的愤怒中可能也包含着一部分愧疚。
但是米尔德的性格不止于此,她也不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她对于帮助了自己的侏儒没有一丝感激,甚至是陪侏儒一起吃饭也仅仅当做是一个任务,即使侏儒帮助了米尔德撒谎并且帮她重新张贴广告牌,她的潜意识里是歧视侏儒的,这件事让人对米尔德的期待一点点得下降,最后如果连女主角都无法吸引观众的话,作为观众的我只能专注于其他配角了。
警察迪克森:一个愚蠢的种族歧视的警察,虽然本性或许是善良的,但是很容易被自己的愤怒给控制住,做一些不理智的事情,比如把人推下楼,比如烧掉广告牌,比如或许对一个黑人嫌疑犯施加了暴力,但是警察局局长对于他有着知遇之恩,并且一直相信着他会成为一个好警察,所以当局长自杀之后,留下遗书告诉迪克森学会理智学会爱之后,迪克森立马无师自通地改变了,开始一心想要破获这起案件,甚至与米尔德和解共同去惩罚另一个可能的强奸犯,这种从坏到好的转变明显极其突兀,我从不认为一个人能够因为一封信完全地改变自我,即使是也需要很多契机,不只是一个人的死亡,或许导演需要更多的铺垫,才能使情节更好的转变。迪克森的复杂之处在于他的性格转变,当然也可以说有些脸谱化以及突兀。
广告商韦尔比:一个不畏强权(警察来盘问时,没有把米尔德招供出来),又有些畏惧强权(本想以租金不足的理由撤掉米尔德的广告牌),这不是很像生活中的你你我我吗?对于权力凌驾于公平真理的事情之时,心理是憎恨痛恶的,但是一旦当这件事情发生到自己身上之时,又选择明哲保身,虽然事实上你是一个善良的人(他对于伤害自己的迪克森甚至还能给他倒橙汁,我不知道他还有什么不能原谅的。)。
这样一部电影只能让人看着电影想到生活的困苦,我不能理解自己为什么要花费一个半小时来进行自我分析与谴责,因为仔细想想,自己也经常做一些被自己的情绪影响的坏事,虽然我也是一个善良的人,会不吝啬帮助陌生人,但是,人呐,性格从不是一般电影中表现得那样固定,不过电影不就是给人享受的一种试听工具吗?不推荐看第二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