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闺蜜借我成甲的《好好学习》这本书,一打开,便发现这是值得我慢下来细细读的一本书。这里面的一些学习理念跟我一直奉行的理念何其相似!现结合我当年过四级的经验来论证一下“慢就是快”和“元认知”这两个方式,也解读一下为什么毕业很多年我的英语没丢下的原因。
本人出身农村,初一开始学英语,2002年大学毕业,就是典型应试型选手。即使现在,英语听力也就是“Green apple”水平,写作也处于专业论文的起步阶段,唯一自信的是阅读理解的能力。当年过英语四级,印象中只花了报名费和一套全真试卷的钱,和今天的大学生考什么都报班相比,那会真是大大节约了成本。不聪明,本硕都不是211,更不是985,但别人喂的和自己啃的结果在15年的今天就可以看出结果来了。大学毕业4年后考硕,专业名列第一;以及11年后考博,专业名列第二,都与英语带给我的优势密不可分。
言归正传,我是如何用“慢就是快”和“元认知”这两个方法过四级的呢?
慢就是快:我做题,但从不搞题海战术,而是本着慢就是快的原则,结硬寨,打呆仗。主攻历年真题。10年的真题,一套真题来四遍,但不是简单得做四遍。第一遍,全真环境模拟考试,计时。那会没手机,没干扰。印象中时间是2个半小时或3小时,做完后,大脑僵硬,只能做点对答案的活,打分,结束。第二遍,精耕细作,打破题型局限,凡是知识点都要记录、整理。从各个题型中学单词、学固定搭配、学句型,保证同一知识点改变出题方式也会做。除此之外,延伸至相关易混知识点。即做到举一反三、举一追三,这一轮下来远比做套试卷费时地多。这一遍结束后几乎整张卷子就没空白之地了;第三遍就是在卷子上复习知识点,因为每个知识点有考境,因此更易理解和记忆;第四遍就是将相关知识抄到笔记本上,从此以后,只复习笔记,当然你会想起当时这个知识点是如何在考试中出现的。
元认知:这一方法主要应用在阅读理解中,阅读理解经常出现的两类问题,第一类,剩下两个备选答案时是选了那个错的,第二类是,第一个被删掉的选项恰恰是最后的答案。因此,针对阅读理解,我从不满足于选对还是选错,而是回忆自己当时思考这些选项的过程,来总结自己的思维模式,对的题问自已为什么答对了,错的题问自己为什么答错了,为什么第一时间就把正确答案排除掉,当时自己是如何考虑的,是依据什么做出的判断,并总结出题人用了什么样的障眼法迷惑我,而我又是如何掉坑的,下次遇到这种题,我应该如何逆自己思考。然后在下一套题中应用自己总结出的规律进行验证。这个方法在《好好学习》中就称为元认知。
我的英语就得益于以上两个方法,当在这本书中发现它们时,感觉就像久违的朋友,让我回忆起了以前乐学英语的大学时光。感谢自己在当时是这样“以慢为快”走过来的,感谢自己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思考,支持我走到今天!
此文仅为读书笔记之用,方法请斟酌是否适用自己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