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ic Palace
91-93 Bowery (Corner of Bowery and Hester Street)St,NYC
香港影视大享邵逸夫旗下的逸氏公司四十多年前以六十万价钱从前纽约中华公所主席谭中平,亦即纽约州高等法院上诉院唯一亚裔法官谭国桢的父亲手上购入璇宫,经过了电影业的盛衰,已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息影。其实多年来投资者都紧盯这块地王,据地产界人士说,华埠几乎每位经纪人手上都有璇宫的图册。三年前曾经有人打算用五百多万价钱把璇宫买下,后来有一方失约,交易成空。2005年底由苏焕光等人士经营的两家公司以超过一千四百万元购入这个物业。
在璇宫戏院北侧有一副绘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反映华埠生活的壁画。刻画了七十年代华人社区生活,记载着餐馆工人、衣厂女工、赌博等华埠万象,由一条龙贯穿,最后一个用毛笔在写“团结”的华人与作为社区未来的少年郎总结。这幅壁画当年是由“城市艺术工作坊”(City Arts Workshop)赞助,日裔美国人Tomie Arai带领八名华埠少年共同绘成的。随着璇宫戏院出售,这幅极具社区价值的壁画无可避免地难逃拆卸的命运。在华埠要保留这种有价值的“集体回忆”十分困难,那年百年老店“广源盛”易手时,光绪年制的招牌至今下落不明。
全盛时期唐人街有十二家戏院。老牌戏院除了璇宫之外,还有东百老汇与市场街交汇处的新声,位于东百老汇与加萨林街交汇的金都,位于包厘街与坚尼路交汇的华声,唐人街大乘寺现址的新都,位于坚尼路与茂比利街交汇的月宫,位于坚尼路与百老汇交界的华都,位于且林士果的总督及影城……十几年光景一家一家都走入历史。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是华埠电影业盛世,当年的唐人街并无太多娱乐,特别是不谙英语的华侨,买一张四块五毛钱的电影票看两场戏,便消遣了一天时光,偶尔来戏院看看港台明星,对于在西方世界生活的他们来说又特别有亲切感。录影带流行后到戏院看电影的人越来越少,片商不愿再投资拍片,结果造成恶性循环,香港的电影业日走下坡,纽约的华人市场也遭受拖累。
璇宫戏院正式息影半年前,纽约大学电影科班生林明杰Eric Lin拍了一部纪录片,展现了这家戏院的最后时光。
几个有趣的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