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东麓的神秘遗址,被确认为西夏国的帝王陵群。尘封千年的墓门被打开,墓室残破不堪,空无一物。而考古队需要确定9座帝陵分别属于哪个帝王。70年代的考古队对6号陵和7号陵进行了全面考察,一直毫无进展。
这时一位后勤人员为陵号的确定作出了突破性贡献。考古队在7号陵拼凑出相对完整的一块碑文。由于大家对于西夏历史缺乏系统了解,也不熟悉西夏文,破解碑文成为一个难题。而这位后勤人员李范文利用业余时间破译出其中一段文字“大白高国护城圣德至懿皇帝寿陵志文”。
圣德是西夏第5代皇帝仁孝的谥号。根据《宋史•夏国传》的记载,寿陵也确实是仁孝皇帝的陵号。仁孝是西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喜欢推行儒家文化,也是第一个尊孔子为文宣帝的人。
7号帝陵的身份确定,为考古队带来了希望。但是经过长时间的考察,却再也没有在其他陵墓中找到关于墓主人的线索。考古队只能利用现有的资料推测各个陵墓的陵号。首先他们用了昭穆葬法来推测。
西夏陵如果是按照宋陵来建造,而宋陵用的是昭穆葬法,那么西夏陵也有可能按照此法来安排帝陵的位置。什么是昭穆葬法?上古时代宗庙或墓地排列,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祖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始祖右方,称穆;一贯式排列开来。
西夏开国皇帝元昊建国后,追认自己的祖父继迁为太祖,追认自己的父亲德明为太宗。因此,元昊很可能同时为自己的祖父和父亲建造陵墓。而1号帝陵和2号帝陵最为特殊,两座相邻且陵寝形制也一模一样。
如果1号陵和2号陵真的是继迁和德明的陵寝,那么依次类推为:元昊、谅祚、秉常、乾顺、仁孝、纯佑、安全。这样正好7号帝陵就是仁孝。似乎这种推测合情合理。
以9座帝陵为中心,周围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座陪葬墓。除了确认9个帝陵外,考古的另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整理出这些陪葬墓。而确认陪葬墓的工作进行了40年。
专家们把陪葬墓分为三种形制:细长的圆锥、圆柱形;低矮的馒头形;高大的蒙古包形。陪葬墓是中国封建社会群臣关系的重要体现。只有为国家、民族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安葬在帝王墓的周围。
随着研究的深入,考古专家们发现昭穆葬法存在很大漏洞。随着王朝的发展,帝陵的结构和形制应该逐渐完善,然而1号陵和2号陵的规格和形制是最为复杂和完整。那么它们的建造时间,不可能是建国初期,很可能属于西夏历史晚期。
根据史书记载,西夏的最后3位皇帝没有建造陵寝,那么1号陵和2号陵就有可能是纯佑和安全的陵寝。历史上,纯佑与安全是唐兄弟,这两个人有理由将陵墓修在一起,又一模一样么?
公元1193年,纯佑继位,他仁慈恭俭治国有方。可是就在他继位后13年,一场宫廷政变改变了西夏国的走向。纯佑王朝政权被堂兄安全推翻,安全成为了新的西夏皇帝。
历史上兄弟叔侄的皇位之争,屡见不鲜。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场政变的幕后主使却是纯佑的母亲罗太后。罗太后为什么与自己的侄子联手,废掉自己的儿子呢?关于这点,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直至今天,这仍是西夏历史上最大的谜案。
安全性格暴躁,行事乖张。他破坏了西夏与金国长期的友好关系,使西夏陷入战争的泥潭。这位刚愎自用的皇帝,为了强调自己帝位的合法性,将自己的陵寝修在了纯佑的边上。
这样就解释了1号陵和2号陵为什么在一起且最完善。而如果这样,那之前的昭穆葬法就被完全推翻。
2007年北方民族大学西夏研究所教授孙昌盛曾经参加了6号帝陵的考察。在6号帝陵的残碑上有四个字“在位三十”。这应该是在陈述一个帝王统治时间。而西夏只有一个皇帝在位30年,就是德明。
同时他发现4号帝陵和6号帝陵的形制非常相近,而且4号帝陵还有一个特别之处,就是它只有5层,其他陵墓都有7-9层。4号陵很有可能是德明的父亲继迁的陵墓。继迁在位时,契丹封他为王,宋朝封他为节度使,所以陵寝的规格达不到帝王的级别。
所有这些特征,都让孙昌盛更加确认自己的推论。按照新的理论9座帝陵被重新排列。1号为纯佑、2号为安全、4号为继迁、6号为德明、7号为仁孝。
科学就是这样,不破不立。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科学的发展就是不断用新的结论推翻旧的结论,永无止境。而我们应当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不会被时代所淘汰。
孙昌盛的观点在西夏学界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西夏帝陵存在着无数的可能性,这也正是西夏研究的魅力所在。事实真是如此么?新的线索还会出现么?让我们期待下一期的解答吧!
作者:安娜人生物语
图片:来自手机截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