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
完成日常工作安排
听书整理笔记
下午听张梁老师的公益演讲课
小确幸:朋友送来四张儿童话剧演出票,周六下午可以带孩子去看话剧
收获:
1,下午听演讲课的计划取消调整为去健身,一是戒掉自己爱享受免费的思维习惯二是陪爱人一起健身
2.认知概念更新:
从2个方面,重新打磨“坚持”这个概念:
第一,你不需要坚持,因为骨子里不愿意的、需要坚持才行的事,基本你就不可能做好;因为需要努力、需要坚持,说明你骨子里不愿意做啊!骨子里不愿意做的事情,那你就真的不可能做好,也不可能做成。不信你就试试,还是不信你就再试试。
第二,不需要坚持就能持续做好事情的三个技巧。这三个技巧分别是:
一:一念一世界,在开始做事情前,先为这件事赋予重大意义;(无论做什么事情,在开始之前,都要想尽一切办法为这个事情赋予重大的意义,甚至多种重大的意义。)人和人之间的差异,往往只不过是一念之差,可实际上的价值差异,却是整个世界的差异。把未来做成某件事情给你带来的回报“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每向前进一步,都让自己“切实”地体会到成长的快感。即便这种快感是你设计出来的,它也比你苦哈哈地想着要坚持强很多。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能给他赋予的意义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能够赋予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重要的不是把关注点放在其他地方,而是要找到当下对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并且把它均摊到每天的任务上。
这样才有可能让自己不停地去做这件事。
二:思考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意义;想尽一切办法思考清楚如果不做这件事,会有哪些负面意义。然后拿出一张纸去罗列,花几天甚至几个月去罗列以下三点:
如果我没有这项技能,那现在有什么事儿我根本做不了?根本没有机会?
在将来我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会失去怎样的机会?
如果我最终仍然没有掌握这项技能,我就跟哪些人是一样的?他们的生活究竟因此有多么凄惨?
你不仅要罗列,还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把可以想象出来的细节“栩栩如生”地写下来。相信我,这会“吓到”你的大脑,或者准确地说,是把那种你所需要的恐惧深深地埋进你的潜意识里面,然后它就会在很多时候自动工作了,催促你赶紧弄,否则它就焦虑,它就害怕,它就不安生。我们的大脑有遗忘痛苦的功能。除了时间之外,痛苦的程度也会决定我们的遗忘功能。越痛苦的事情,我们通常遗忘的越快。不论是学习一个知识,还是打磨一个技能,本质上都是要在你的大脑里留下“痕迹”。
但是你从开始的时候就给它赋予了太多的痛苦和坚信,那你的大脑自然会想方设法帮你抹掉这部分记忆。
所以想要不放弃,首先就不要给自己“痛苦”的暗示。
三:通过社交进行学习。社交,从来都是学习活动中的一部分。具体来说,你要想尽一切办法去寻找拥有那项技能的人以及人群,尽量与他们共度大量的时间;如果没办法一对一交流,起码也要时刻关注他们。所以,当你和拥有某项技能的人或人群在一起的时候,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发现、感受到那项技能其实是很自然的、很实用的,没有它是根本不行、甚至完全不可能的。
坐在那里想是没有用的。 如果你想要健身,那就应该去健身房找“同道中人”。如果你想读书,那就去图书馆找。
所以关键的问题不是怎么找,而是你知不知道自己想找什么样的人。
他们身上具有什么样的品质?他们喜欢去什么样的地方?他们通常在什么样的社交平台上出现?
如果你的目标是明确的,那么这些问题的答案也就会自然出现,随后要做的不过是去这些地方和他们接触而已。
这些判断上的变化会极大地影响你的行为,你的感受,于是,很多在另外一个世界里“很艰难”“很痛苦”、“很难坚持”“没有毅力根本做不完”的事情,在你的世界里全都变成了“真好玩”“停不下来”“要是能多玩一会儿就更好了”的事情。
对于运动,不论是何种意义,总要找一个让自己“想想就兴奋”的动力。这样你就不会觉得运动是件苦差事,等到体会到运动的快感后,那就更是不能停下来了。
不论是读到了好书,还是看到了好东西,随手推荐给朋友固然是种方法。但是更好的方法可能是让对方看到你的变化,主动来向你咨询意见,这个时候你推荐的成功率就会大大增加。
看完后一定要去践行。
因为你不做,就永远也没有办法感受到更新概念前后的差别。
这就像是你学会了一个技能之后,你的世界就不同了。不论是游泳、编程、英语,还是其他任何技能,学会的人回头去看过去的自己,都会有“重生”的感觉。
有兴趣的时候,你更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时的刻意练习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感知自己进步的过程,与此同时,自己的元认知能力也得到了彻底的放松。
那么当一件事并不是你的兴趣,但是你又需要进入这种状态的时候呢?
这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给它“赋予一个重大意义”。让它帮助你进入到那个“全神贯注”的状态,进而可以通过刻意练习来达到自己的目标。
好文章值得一字不差地反复看。
读好书,看好文章的过程本身就是享受。就像那些经典歌曲和经典电影一样,每一次重听和重看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不信你可以回头去看看我们之前的文章,尤其是那些时间间隔比较长的,一定会有这种体会:
当时我怎么就没发现这一点呢?
那是因为文章还是那篇文章,但是你的理解能力和关注点已经不同,所以能够从文章中收获的东西也不同了。
3.获得他人信任的4条原则。
第一,放下自我。
第二,放弃批判。人们喜欢批判别人,部分原因是它能带来优越感,优越感又会带来安全感和身份地位,让我们感觉自己比别人优秀。
第三,肯定他人。这里的肯定不是说去赞同他人,而是说,你能从整体的角度出发,看到对方完整的人格,同时接受他人的优点和缺点,这样,对方不仅会接纳你,甚至可能会改变观点,认同你的想法。
第四,乐善好施。德里克介绍说,过去,社会科学家把乐善好施归结为“适者生存”的一种变化形式,就是说,要想在人类社会生存,需要以降低自身的适合度为代价,提高其他人的适合度。不过,乐善好施会随着人们年龄的增长而退化。德里克建议,不管你是否曾遭背叛或愚弄,自私的行为都无法激发出别人的信任,“付出越多,你的快乐指数也会越高”。
4.:投资人迪克森(Chris Dixon)说:“最聪明的人在周末做的事,就是10年后其他人会在工作日做的事。”
一个人对于空闲时间的使用,能看出他们对自己的长期规划。
如果一个人在职业之外也能保持激情,这个人就更有可能获得成功。
5.:斯坦福大学会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
第一,培养学生去理解道德行为和重要决策的后果。
亨尼斯说:“人们经常被放在需要快速决策的情境里,而他们缺乏如何处理道德问题的背景,既没有参考,也没有起点。决策是实时的,于是他们会犯错。
第二,教学生如何识别偏见并做出弥补
第三,未来的工作岗位和内容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斯坦福会训练学生,并为他们配备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