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我乘车去单位的路上看到这样一幕:一位骑单车的小胖子,戴着头盔,背着一个看似不太重的蓝色背包。车子呢,一看就是价格不菲的山地车。我从看到这个小胖子时起,就感慨孩子能有自己骑车上学的精神真是不错的,毕竟大多数孩子都是车接车送啊。
红灯时,我的车停下来,刚好与小胖子离得比较近。这时,我看到——前面骑车的一位女士扭过头来,从孩子的背上把蓝色的旅行包取了下来,背在自己背上。记住了,是“取”下来,不是孩子“递”过去。而那双母爱的手取下孩子的背包前,我没看到孩子说话;背包取下后,我也没看到孩子说话。
如果故事停在这里,我不知道您有什么看法。那一刻,我是心里狠狠地震了一下。取包后的孩子依然脸色平静,甚至于可以说一点表情变化都没有。这孩子看上去,大约十三、四岁。我没有指责孩子的一点想法,我由那位年长者的手想到了我,作为一位母亲的不足。
一、孩子不需要帮助的时候,妈妈以“爱”的名义帮忙
这个骑车的小孩子并没有提出让妈妈帮忙背包,是妈妈认为“孩子骑车太累了,需要我的帮助”。这让我想到我自己看到孩子在忙着写作业或做其他事情比较专心时,我都会有“心疼”的时刻,于是我就会给孩子倒杯水或者送上点水果,而此时孩子的面部表情是要么无表情,要么眉头一簇,言外之意“多此一兴举”。事后,孩子也会说:“在我忙碌的时候,不要打扰我。”这种“母爱”有毒,孩子能独立处理的事物,就交给孩子吧。
二、以“我们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你好”道德绑架孩子
孩子骑单车这事儿也有可能是妈妈想锻炼孩子,这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事情。但在这种比较热的天气里是不是孩子愿意做的事情就不知道了。是的,作为家长,我也有“这样做对孩子好”的想法。
我常见到不少人给家有不去上学的孩子的父母出主意:“不能让他呆在家里,要让他出去打工,哪里累把他送哪里去。”这种常规性的思维是认为孩子经历过艰苦洗礼一定会浪子回头,能快速回到学校,而且说不定,还会成为学校学习尖子呢。
这种想法太一厢情愿了。首先,去打工孩子愿意吗?被动的就一定能让孩子体验到生活的艰苦吗?重回学校就一定能像“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一样不惧困难、勇往直前吗?事实证明都不一定成立,有些反而表现的更加抗拒。你以为的好不一定是孩子想要的,借用一个小品的话:“我要的是我感觉,不是你感觉!”
三、口里说着“我们不能代替你做事”,行动上总是替代
培养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重点是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做事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没有体验怎么有后面的纠错与再进步呢?我看到的这对母子,妈妈替代孩子做了事情。正确做法是“孩子不提,我们不帮,孩子有要求,我们再应。”这是从心理学上讲对孩子最好的回复。
我每次路过那个路口,总会不自觉的想起那对母子,看到孩子的坚强,看到母亲的包办代替。于是总给自己提醒:放手,让孩子自己做事。
在孩子成长的路径上,离不开家长的陪伴,但请高质量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