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家务是培养孩子劳动习惯的一种方式,家务劳动与孩子自己一生的快乐、幸福紧密相连。
家务是指家庭日常生活事务的习俗的统称。家务事包括但不限于买菜、洗菜、做饭、洗碗、拖地、洗衣服、扫地、倒垃圾、收拾饭桌、(带孩子)、收拾衣柜、买柴米油盐、打扫马桶、擦窗户、整理杂物等。
1、劳动它是人类自己本能的需要,家务劳动更是生活的必须。每个人人最认可的首先还是自己,人类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和演变,人类自身已经具备自我成长的动力、能力和秩序,这重要能力之一就是劳动能力,只要家长不过多的去强制孩子,让他自然发展,每个孩子都会逐渐学会生存所必备的劳动技能。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是生存的必须和人类延续的必须。当然这种劳动技能的体现孩子在小时候,表现出来的主要是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时孩子的“劳动”主要是过程的享受,对结果由于认知能力问题有时是“破坏”,从那时起,孩子接纳、认可、欣赏自己便已经开始了,且一直延续,这是人类是快乐、幸福的基础。
2、参与家务劳动,才能维持家庭(社会的细胞)和谐、安宁。人类进化到今天,虽然分工不断在细化,但这种细化的分工,在家庭里并没有达到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自愿的分担相应劳动的程度。尤其是在父母包办、代替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结婚组合新的家庭以后,问题会立即显现出来。首先家务事琐碎而繁杂,必须两个人都要各自承担,否则家庭环境会混乱不堪,正常的生活秩序都会受到影响;其次,只有亲自参与家务劳动,才能深层次感悟家务事艰辛,深层次理解其他家庭成员的辛勤付出,夫妻会更加恩爱,家庭会更加和谐稳定,家庭成员会感到快乐、幸福。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家庭成员都必须平均参与家务劳动,但是参与少的一方,一定要对奉献多的那一方表示理解和关爱,充分肯定对方在家庭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否则,长期以往,家庭的和谐、安宁将大打折扣。
3、孩子家务劳动习惯会对其他习惯形成正迁移。
人在生活中必须涉及到物品的储存及提取,如厨房里餐具的存放提取,衣柜中衣服的存放及提取。扩大到工作中涉及到纸质文件和电子文件的储存和提取等。对这些,总的要求是,物品的储存要有良好的习惯,摆放有规律,提取要更加方便,久而久之,便形成条理性、层次性,工作效率更高,自己更有成就感。
大多数人在生活中比较懊恼的情况是,一件东西保存在文件柜中,一个电子文档保存在微机里,但使用的时候,不知文件是否保存下来来了,及时保存下来,也找不到具体在哪节文件柜,微机中哪一个具体文件夹,影响效率,影响心情。要改变这种情况,使这个能力提升,从小可以家务劳动中可以逐渐培养。生活中,多让孩子在家庭里整理物品,每个常用的物品都能找到一个常用存放地点,形成规律。没用的该扔掉的尽最大可能扔掉,不要囤积,有用的通过整理归纳,有秩序存放,以便将来快速取用。生活中银行卡,身份证,结婚证等重要证件的存放,与在工作中,重要文件的存放其实都是同一个习惯在起作用,孩子在家务劳动中逐渐养成条理性,层次性,会让其终生受益,这些习惯相互之间都会产生正迁移。
4、热爱劳动,承认他人的作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备条件。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工作单位,每个人都是奉献与索取的双重角色,不仅需要团队中每个成员尽职尽责的努力,还必须肯定对方对自、对团队己产生了帮助、支持,这是团队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也是良好人际关系成立的必备条件。这个习惯应该最在家庭里逐渐养成,家庭里的各种关系是人际关系的基础,更式思维方式的基础,是各种习惯培养的根本所在。家务劳动正确映射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各种观念方法会在家庭中逐渐改变、完善,趋于全面、合理、客观,使自己越来越快乐、幸福。否则,不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不承认他人的作用,会使自己的责任感降低,自身健康、幸福程度下降,对团队建设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家务劳动,是习惯养成教育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生活囊括了几乎所有的“教育”。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反复强调,实际生活是教育的中心,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随时随地的进行家务劳动就是最常见的教育,所以我们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抓住这样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让孩子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终生幸福负责。
那怎样才能培养孩子做家务的习惯呢?
1、家庭成员教育观点要一致,否则孩子将会不知所措。
2、家务劳动中,从小事、简单事做起。从刷一只鞋、洗一只袜子、捡起地上一片纸、倒一次垃圾、整理吃饭用的凳子、送给爸妈一个洗好的水果开始。
3、长期坚持一项具体的家务,不断正迁移到其他。
4、家长一定要肯定、鼓励、欣赏孩子,提升孩子自尊水平,从而达到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升自我教育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