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琼州海峡摆渡而来的钢铁巨龙,今天又迟了;
北国风光,还是冰封雪飘,而南国的绿意却生生不息,不曾中断,冬夏春秋,一日之间,气候不齐。
桃花在开,桂花的香气四溢,没有北方的雾蒙蒙,也没有北方的拥堵心境是舒畅的,我找到了个比成都还要好的城市,心中的圣地在一次次阅历中刷新,情随事迁,感慨便油然而生。
这里的文化并不浅薄,深厚而韵味十足。
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说法,说南宋之后,再无中华。
大概解释一下,抗日战争我们胜利了,但日本不服,因为我们没有可以征服日本的精神。汉唐时期,日本对中国的崇拜早已达到了极点,那个时候不需要兵戎相见,日本就会乖乖臣服,为什么?因为精神!中华民族在那时,可谓达到了文化的鼎盛,社会上的风气是什么,不是达官显贵为人敬仰,而是一种崇拜英雄的优良文化氛围,他们在那个年代,会崇拜挥金如土,追求自由的诗中仙人李白,却对高力士无感无叹!他们会歌咏杨贵妃的爱情,却对李隆基丢了皇位并不感冒。《将进酒》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对人生的顿悟,对生活的豁达,谁也比不上李白。所谓的《长恨歌》中的恨字,写得并不是仇恨,而是一种遗憾。这种对李杨真挚爱情的歌咏和叹息,就像绵绵无绝期的遗憾,天长地久终有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所以,汉人文化到南宋时期已经发展到极致,文人武将的情怀气魄都在那时达到了鼎盛。对中华文化的保护与认同,在宋一代臻于至善。当此之时,或者说在此之前便有了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壮气概;而之所以说它达到鼎盛,是因为元的出现将蛮横的气魄带到了温文尔雅的中华文化中,从此杂糅出了我们现代文化的基本形状。中华在南宋之后,命运走向变了和文化开始变迁。
为什么说这个?
从大唐长安一路向南,来到遥远南国宋城,中华文化的遗存之地——肇庆,见到宋城墙的那一刻,断壁残垣保存的如此完好,虽然没有明城墙保存的高端大气,但是这里的政府就是不拆这么一小段城墙,足以说明当地官员对宋城文化的认同,在他们的底线里,发展经济不能以毁坏历史为代价,他们的规划未必有远见卓识,但至少很有家国情怀。
这里古称端州,得益于宋徽宗的大笔一挥,赐名为:肇庆。为何?
因为宋徽宗做储君封王时,为端王!所以,当了皇帝后,或许是为了避讳,或许是觉得对这个南方古城又一种阴差阳错的姻缘巧合般的亲近,于是就将其改名:肇庆。
什么意思呢?
大概就是吉祥如意,欢乐喜庆的意思吧!
名字方方正正,便于运笔书写,书法里自然多了一份古典文化的熏陶。所以一见肇庆站头顶的几个红字,便不由想起徽宗当年的风发意气。
我为什么说这里有文化?
山山水水,自然多了分难得的美感,所谓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也大抵如此。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里是四大名砚之都的魁首,名副其实的老大。在没查之前,我还以为辽砚能占据一席,后来一查才发现,原来中原的文化,一大半的时间是不带山海关以外的辽金满人玩的,中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
有个砚有什么用,有砚就有字,有字自然就有文化,文化长期熏陶,自然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
山水文化,历史文化,临近港深文化名城,连接昆明贵阳奇景,尺寸之地,兵家必争。
就是这样的一座城,我喜欢的一座城。
城说完了,该说人啦!
说到人,我便诚惶诚恐,内心忧惧。不是说这里人有多坏,而恰好是想说这里人有多好。
远道而来虽是客,但毕竟非亲非故,虽胜似亲朋挚友,但这几天的盛情款待,也让我确实有种承受不起的惭愧感,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放松空间确实让我开心的不得了。眼界开了,人事也见了。
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
与你们来往,如坐春风,和颜悦色,沧海笑,大江横!
过瘾,有内涵,有气魄!
来日方长,常来常往。
感谢之言不言因言不尽,言虽有尽而意无穷,所以,还是不客套,不虚浮,实实在在比什么都好!我感受到了全部,滴水之恩涌泉报啊!何况是大恩大德呢,姑且留给时间,慢慢品味,细细珍惜。
如郎酒的顺畅,如杨梅酒的爽朗。
谁将声震天地,必长久深自缄默;
谁将点燃闪电,必长久如云漂泊。
我乘白云而来,终究要南渡北归;
但谁又能知道,我到底为何离去?
云山苍苍,云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