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1号,斯德哥尔摩瑞典学院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中国作家莫言,从此,莫言便成为了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而红高粱和高密东北乡也渐渐地闯入了人们的视野里。
在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正坐在去学校的公共汽车上,当广播伴随着车上喧闹的人群声缓缓念出“莫言”这两个字时,我心中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因为我和莫言先生同为高密东北乡之人。
我对“莫言”这两个字最早的记忆停留在五年级,记得小学时,有上级领导来听课时,我们会到体面一点的三楼去上课,而三楼的墙上,贴满了当代中国作家的简介,其中就有我们家乡的莫言先生,我坐在靠墙壁的一侧,莫言先生的简介离我很近,童年时好玩,喜欢东张西望和新奇的东西,我便盯着他看,看上面的文字,看莫言先生的照片,依稀只记得那天是下午,照片里有一个和蔼的老头在对着我笑,他叫莫言,这个老头的代表作是《红高粱》,里面还有一个人叫张艺谋,其余的都被那个下午刺眼的阳光遮盖了。
初中时,偶然一次,老师让我去学校图书馆借书,在阅读桌旁边第一次我真正的读完了莫言先生的简介,怀乡,怨乡,魔幻现实主义,这些都进入了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有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莫言先生的作品会一直带着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看过他作品的大多读者都知道,其实就是因为“穷”,身在高密东北乡的人都知道,真的只是因为太穷了,你才想脱离这里,但又舍不得离开这里,因为他生你养你。你无法想象,也无法描述这里的穷是怎样的穷,只能通过仅有的文字能力去记录下它,但比真正的还远远不够。在这里,穷真的能让你无能为力,甚至窒息。
在现在一点点变好的高密东北乡,在这个美好的2018年,会依然有人饿死在街头,出门赶集时有残疾人会被围在人群里,乞求一点钱花,而十个人里也仅仅会有两个人去施舍他,大多都是看热闹的农村媳妇们,大家都会怜悯他,但不会帮助他,没有为什么,我们都是农民,只能靠干体力活来维持生计,加上这里又是科技落后,较低的人口素质,经济和头脑又不发达的地方,大家帮不了别人,只能顾好自己,农民不懂什么金钱社会,他们只有简单的认知,和一辈子做不完的体力活。很多人会认为农村人远比城市人会善良,农民都很朴实,但其实你们错了,农民只是会更看得清楚自己罢了,正是因为生活在社会底层,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莫言先生便是如此。
获奖后,央视记者采访莫言先生问他你幸福吗?他说:“我不知道。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重重,能幸福吗?我要说不幸福,那也太装了吧,刚得诺贝尔奖能说不幸福吗?”朴实的话语,最能让人看出真诚,作为农民的他,按他的话说,这个奖项“砸”到他头上,确实让他有些诚惶诚恐。
回头再去看莫言先生的作品时,“草嘎啦”等等家乡话也难怪让外国翻译摸不着头脑。俗话说:“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采访莫言先生的视频中,他依然穿着朴素,夹杂着乡音的普通话,让人感觉到亲切无比。
我所知记莫言先生和他的高密东北乡此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