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的闹钟还没响,我已经醒了。窗外的天刚蒙着一层浅灰,厨房里的电水壶“嗡”地启动,水汽裹着燕麦片的香气漫出来——这是陪读第九天,我终于不用再对着食谱核对“高中生早餐营养配比”,手指已经记熟了煮鸡蛋的火候,知道他偏爱把牛奶温到不烫舌尖的温度。
送他到学校门口时,他没像前几天那样回头叮嘱“妈,记得收阳台的衣服”,只是挥了挥手就扎进学生堆里。我站在马路对面看了会儿,突然发现他背书包的肩膀好像比上周挺得更直些,脚步也少了几分初入高一的局促。
白天的时间变得格外规整。收拾完书桌,把他昨晚没写完的物理卷子折好放进文件袋,又在便签纸上写“错题本记得标清解题步骤”,贴在他台灯旁。之前总怕他不适应住校转走读的节奏,每天盯着他写作业到深夜,结果反而让他紧张得频频出错。直到第五天,他红着眼眶说“妈,你能不能别一直站在我身后”,我才忽然醒神:陪读不是“监工”,是给他留一盏亮着的灯,却不挡他前行的路。
傍晚去接他,远远就看见他和同学勾着肩走出来,嘴里念叨着“今天数学周测最后一题我居然做出来了”。路灯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他笑着回头朝我挥手的瞬间,我想起开学那天他攥着我的衣角,小声问“要是跟不上怎么办”。原来成长从不是突然的蜕变,是第九天里,他敢主动和同学讨论难题,敢在我面前分享学习的成就感,这些细碎的变化,比任何分数都让我安心。
晚上他写作业时,我没再像往常一样坐在旁边刷题陪他,而是在客厅翻起了自己的书。偶尔听见他房间里传来翻书的沙沙声,或是笔尖划过纸页的轻响,心里竟比之前的“全程紧盯”更踏实。十点半,他端着空水杯出来,轻声说“妈,今天我想自己整理错题,你早点睡”。
关门前,他忽然回头补了句:“对了,明天早餐想吃你做的葱油饼。”月光从窗帘缝里漏进来,我看着他转身的背影,突然觉得陪读这件事,从来不是我在“陪”他,而是我们一起在适应新的节奏,在彼此的陪伴里,慢慢走向各自的成长。
第九天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柴米油盐里的牵挂,和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慢慢发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