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小长假,带女儿开启了我们的“游学”之旅。
所谓“游学”,是我和女儿约定的一种新的度假方式:在她高三前,每到小长假,就带她“游一座城市,看一所大学,长一点见识”。
工作中接触年轻人比较多,发现很多人直到上了大学,才知道什么是大学,甚至,直到大学毕业,也不明白自己应该学什么。做为生涯规划师,我深知这种盲目给孩子带来的是什么,而我能做的,就是在她长大前,带她“游览大学”,哪怕只是走马观花,至少她对那个城市和大学的了解,不再只是想像。
第一站,我们选择了学府众多、也是好友最多的——武汉。
说到武汉,虽然以前出差来过两次,但都是匆匆过客,对它的了解,还只是历史书上的武昌起义,还有耳熟能详的武大樱花。因此,在我印象中,这是一个古今融合、刚柔相济的城市。
事实也的确如此。
高高耸立的黄鹤楼、古韵犹存的汉阳街,诉说着老江城悠远的传说;黎黄陂路,汉阳租界,记录着三镇人近代的屈辱;繁华热闹的光谷广场、热情洋溢的青年学子,又无不向世界展示着新武汉蓬勃的生机。
早晨的汉阳,到处可见端着热干面,边走边吃的“过早”的人们,不仅有悠然而过、边吃边聊的老武汉,也有行色匆匆、来不及抬头的外来客,这是武汉的风俗。不断涌入的外地人只是改变了早餐的内容,却不曾改变它的风格。
而在摩肩接踵的户部巷,除了武汉的热干面、豆皮等特色小吃外,还悄然加入了各地美食,更有西方口味混杂其中,却一点也不觉得突兀。古典之美、现代之盛,都随这滚滚长江融合在一起。
武汉是柔美的,漫步武大校园,看绿草如茵,繁花遍地,秀丽的珞珈山安静的座落在校园一角,像操场上悠然读书的少女;武汉也是刚毅的,庄严简朴的首义楼,恢宏大气的长江大桥,向世界昭示着民族的尊严。
武汉是多情的,“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离愁的低吟;武汉也是豪迈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汉口江滩无限美,惊涛拍岸竞比高”,是英雄的高歌......
武汉是矛盾的,这矛盾里,又处处透露着和谐;武汉也是包容的,这包容里,却时时体现着个性。
大学室友春娟在武汉一高校任教,她结合自己的经历,以及多年带研究生的经验,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的见识,一定与她见过的世面有很大关系,从这个角度说,城市,是选择大学的第一考虑因素。因为,大学,做为城市的一部分,一定体现着这个城市的文化。而一个好的大学,一定是多元化的、融合性的,紧跟时代步伐的,能让人开拓视野,能给人带来更多的思维碰撞,更多的思考。
而武汉,正是这样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