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一生》·Day4·时间“成本”核算】
这是“崔律精时力之100天挑战《奇特的一生》阅读”系列,今天是2019年2月5日。
一、原文:
P45
我浏览了他《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我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
14小时30分
写29小时15分
共费43小时45分
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看起来,早在1921年他对时间统计已经研究停当,可以准确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
他做时间统计,也善于做时间统计。
有些作者在稿子上注明完稿日期。写上具体日子的较为少见;写明从几日到几日的,那就更少见了。至于用了多少小时,我是头一遭见到。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这个核算是怎么做的?原来根本没有专门做过什么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二、我的阅读日志:
【名人名言】
普通人只想到如何度过时间,有才能的人设法利用时间。——(德国)叔本华
【名词解释】
1、工序:
整个生产过程中各工段加工产品的次序,亦指各工段的加工。材料经过各道工序,加工为成品。例如在同一台车床上,由一工人完成某零件的粗车和精车加工,称为一道工序;如果这个零件在一台车床上完成粗车而在另一台车床上精车,就构成两道工序。
3、成本核算
成本核算主要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货币为计算单位。
成本核算是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耗费按照一定的对象进行分配和归集,以计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成本核算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企业的成本预测、计划、分析、考核和改进等控制工作,同时也对企业的成本决策和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产生重大影响。
【行动指导】
我今天完成打卡作业的时间记录:
1、分流程:将打卡作业分成查资料和写两步;
2、做结算:分项记录时间
查资料:2月4日12:15-12:39,共24分钟
写作业:2月4日12:39-13:00;共21分钟
2月5日10:00-10:28;共28分钟。
3、做核算:将记录统计一下。本次作业共计费时1小时13分钟。
【复述】
这个片段讲述了柳翁是如何对某件事情进行时间统计的,并且以“时间成本”的方式标明在论文上。所以作者认为柳翁善于做时间统计。
听过崔律精时力课程的小伙伴可能都做过时间统计,有的伙伴可能还坚持到了现在,可有多少人和柳大神一样是善于做时间统计的呢?我也做时间统计,看了这个片段后我才明白我只是拿个菜刀会切菜而已。至于怎么切?切成什么样子是毫不关心的?
那么做和善于做有什么区别呢?我举个小栗子。
做饭用多长时间?我的记录是一顿中饭1个小时。如果让柳大神记录会是什么样的?买菜20分钟,备菜20分钟,炒菜20分钟,总共是三菜一汤。那么做成普通的三菜一汤时间成本是1小时。柳大神还会拍照附图在边上。
所以善于做时间统计是怎么做的呢?
1、流程化:把一个事情按照完成阶段的不同分出工作任务。柳翁把写论文分为了查资料、写两个步骤。
2、每日结算:每天按照工作任务对当日工作时间进行总结。
3、成本核算:事情做完后统计总共用时。
三、崔律阅读指引:
思考:核算“成本”的意义或作用是什么?或者说,为什么要核算“成本”?
成本核算是会计用词。它具有以下的一些作用:
1.预算:做成本核算前要有成本计划
2.原始数据:在实施过程中有原始数据记录
3.原则:在统计过程中遵从严格的核算原则
4.利润:最后统计出来的成本又能指导产品定价,确定收益
5.改善成本:最后可以根据成本核算持续改进成本支出
柳翁可能学过会计学原理,并且把会计学原理充分的用在了时间统计上。是一位把“时间就是金钱”的实践人。从预算、结算再核算,又循环往复这三步来统计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