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讲中国1980-2000年代的企业兴衰。
那个时候,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逐渐提升,也就产生了市场经济。不少人开始做生意,生产产品,捞金。
有些人,确实找到了市场的风口,赚到了很多很多钱。
但企业在后续经营中,由于创始人的性格缺陷、盲目扩张产业链等等原因,企业衰败。
真是,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宴宾客,眼见他楼塌了。
先说说第一本的案例吧。
前1-3个案例:书评丨大败局1-秦池,巨人,爱多vcd(1)
接下来总结4-6个。分别是1 玫瑰园房地产 2 飞龙药业 3 瀛海威互联网
1 玫瑰园房产——烂尾别墅案例。
刚开始,商人刘常明借着北京昌平政府的关系,拿到开发项目。
但是呢,他一开始就没有打算认认真真地造别墅,无非是拿玫瑰园设了一个局,企图炒一把楼花圈一笔钱就跑。
接下来,就是他在香港买卖房产认识的老板邓智仁来接盘这个项目。邓老板发现这个项目产权不清,只是跟昌平政府走关系,刚开始是和昌平政府签的协议,并没有得到北京政府的复核。
所以别墅买卖受阻。
最后,玫瑰园这个项目逐渐做不下去了。被建筑承包商梁希森接盘。
这个案例给人的教训就是,如果要搞开发,首先就要和政府搞好关系,不要造产权不明的楼盘。朕给你的,才是你的,朕没说给,你不能抢。
卖别墅给有钱人,没毛病,越贵越有人买。但是呢,作为开发商,和政府打交道这一关要做好。不然房子都没法卖,资金肯定出问题。
对于普通韭菜来说呢,这个案例就是告诉我们,少买期房……
2 沈阳飞龙
飞龙是药企发家,但是因为创始人咋咋呼呼,觉得自己企业的问题有很多,自曝其短,导致企业很快破败。
给人的经商教训就是,在通过广告狂轰滥炸,艹高了销量之后,产品或者企业一定要找到自己的消费群体,不然,消费者对这个产品就没有忠诚度可言。
小水花:飞龙还和美国公司抢注“伟哥”,把自己的药品效果夸大,欺骗消费者。
疯狂做广告的坏处 1 消费者疲劳和厌烦 2 后来者效仿,广告效果打折,容易演变成不打广告就卖不出去。
3 瀛海威互联网
没有找到商业闭环,不贴合市场,最后把自己玩死。
刚开始,创始人受到了email的启示,想做互联网服务。
作为一个领跑人,靠的是网络接入费和广告赚钱。
但是,不知道老百姓要看什么、需要什么样的网络内容。
不知道也没关系,去调查啊,发问卷啊……瀛海威不干。
不贴近市场,一味地做宣传,网站的效果非常不好。
放在今天特别搞笑的例子,当是正值香港面临回归,党的十五大即将召开,三峡工程开工在即,有人出馊主意,爱国主义肯定是本年度的第一主题,瀛海威何不利用这个时机做一个"网上延安"?
哎,但凡有点网感的都知道,热点,你弄个几天的头条就够了。
普通老百姓上网就是放松。谁还特意去看伟光正的东西?
当然,当时的人可能就是喜欢看伟光正吧。
这个项目虽然很多人加班加点,但是反响不好,点击率低。
可见,人民群众日及增长的精神需求vs匮乏的互联网优质内容,这两者的矛盾,一直都存在!
这个矛盾到现在也是如此。
只不过,区别在于,以前互联网人不知道生产什么内容,干脆脑袋一拍,生产垃圾。
现在则不用生产垃圾啦,每个人有网络账号,那么他其实都算是自媒体人,生产的垃圾太多了,优质的内容,还是需要自己去甄别。
启发:做一个事情,不需要本着什么情怀和公益,活下去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要赚钱!赚钱不可耻!赚到钱了,再去谈情怀和公益吧!
那么要赚钱,就不能脑袋一拍去整什么伟光正的网上延安,而是要根据市场,去生产百姓喜欢看的东西,最好再开放点口子,让老百姓自己在网上生产优质内容。
(君子地,2020-7-17,周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