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问题在心头盘旋:为什么我总是这么时间焦虑?具体表现在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上班的时间并非真正属于我的时间,只不过用时间换钱而已,而下班后的或者假期才是真正属于我自己的时间。为什么我需要这么多时间?大概是因为还有很多渴望和对生命可能性的探索,首先读书这件事,其实就非常需要时间,其实我已经读了很多很多的书,但好像看完一本,似乎立马就抛在脑后,期待打开新的一本,但生有涯而学无涯矣!哪怕我只干读书这一件事,时间都远远不够用!在我看的书里头文学类的占到大多数,但也有很多社科、历史类的会打开新世界的感觉,很多都是比较冷门小众的,还会得到一种很独特的新视角的获得感,这种时候就特别满足。但弱水三千,大概只能取几瓢饮。
其次,有时候对一直上班这件事还是觉得挺无聊的,如果可以的话是不是有可以更多可能性的探索,特别是不以赚钱为目标的话,比如去支教或者志愿者之类的公益向的事情。但是上班除了占据我的时间以外,把我的精力也榨干了,到了周末的时候有时候只想躺着休息或者做点轻松的事情了。不过之前看一篇《人物》对许玲玲教授的访谈,这种时间贫困感很大程度上依然是经济基础决定的,家庭条件富裕的人更有余裕做自己想做的事,而弱势背景的人背负更多经济、情感、心理的「债务」,无法真正心安理得地使用时间。这真是又安慰又绝望的感觉,高兴的是相对来说我已经尝试了很多,也体验了很多,难受的是我的经济基础确实很难支持我更多去恣意不顾一切生活,更多时候也是在谋生。
如果这是一道难题,我的解法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日常工作作为占据我时间最多的大项,我必须赋予它意义感。否则我总会觉得机械毫无意义没有成长。上班为什么有一种不自由感,因为很多时候会感到自己被安排做一些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拿回自主权很重要的是要做一个心理转换,可能是将单一的事情跟更宏观的目标关联上,这样我就是不在做螺丝钉的孤立无聊工作而已。人的左右脑需要建构故事,需要自圆其说,才能自洽不内耗。然后我在做具体的事情中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创造性,如果带来了好的结果更要为自己鼓掌庆祝。当然,还有一点就是设立边界,包括工作时间或者量的划分,不能一直做老黄牛透支自己,然后积累委屈和不平衡感再大爆发,这对谁其实都没有好处。工作这么多年了,不知道为什么它依然占据我整个人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CPU,或许等我老的时候才会发现,它跟我以前死磕数学一样,根本不值得。可能该放下还得放下,让自己轻松一点,可能结果都差不多甚至更好。
最后,时间有限这个事实无法改变,但我可以做好价值排序,把时间倾斜给自己觉得更重要的事情上。让自己被喜欢的事物和人所包围,生命也会慢慢得到滋养。还有一点,就算每天很忙碌都应该抽出一小段时间来,按下暂停键放空一下,或许才能更体会到活在当下的感觉,拿回一点点对时间的掌控感。在限定的条件内解决问题,可能这件事才更好玩,生命也能迸发出意料之外的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