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豆瓣上,作者这样说:
我离开工作岗位21个月,有了这本书。
毅然辞职后的几天,我一直惶恐不安,从高三开始我就自己赚钱,大三时我已经能负担自己所有的开支,工作了13年后,突然切换到了一种没有固定收入的生活方式。我的惶恐来自于我这些年养成的消费习惯,铺张并且无节制,我几乎没有经济压力,所以赚多少钱就花掉多少,从不委屈自己。
没出几个月,我就习惯了节衣缩食,不该买的能克制,该买的一定买最好的,我习惯了订餐,习惯了一个人吃饭,也习惯了每天看书至少两小时,我学习几种新的运动和乐器,也学习了日语。我知道在近四十岁的年纪激流勇退是个再好不过的事情,如果我不退出来看看真实的生活,我将会在浮躁的职业生涯中继续迷失,直到成为一个除了钱除了事业什么都没有的人。
那还算不算是活过?
而读了作者的书,你会发现,作者是一个追求生活,注重爱好的人,提倡高品质的生活,消费观也大胆,积极的消费,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世界。 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只有几十年的生命,如果不把它的一生花在如何赚钱上,追求名利和利益,享受生活,人在不同的阶段和不同的社会地位上追求的是不同的。 作者当然也不逃避名利,作者对品牌、奢侈品等高品质的东西有自己的意见。
作者的电吹风、电熨斗、钱包、眼镜等,对我来说,这些高级品牌从未听说过,也从未接触过。 工作之后,知道了很多品牌。 也许我还在最底层奋斗,没有享受过这种高消费的感觉,也没有享受过这种高消费的仪式感。 但是,如果你的收入上升到对应的层次,也许能理解作者提到的内容。 关于旅行,最近四年,作者的一半时间都在旅行。 走得更远,看得更清楚。 不知不觉,对事物的看法会发生隐性变化。
作者认为旅游是最好的投资,在旅游过程中,世界对新的认识、对消费的判断、对人际关系的把握、对历史人文和艺术的鉴别,随着见识的增加和经验的增加,对不同的感觉和人生意义有着不同的思考。 也许我也是个旅行喜欢的人,在旅行上花钱很可惜,但是用那么贵的熨斗很可惜。 这可能是每个人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的不同。 旅行用的钱,我想我会很高兴的。 因为感受到了不同的生活和文化、不同的视野和体验。 但是,随着我的收入上升,物质的生活水平也许会提高。
因为关注点和方向不同,视野开阔,不能把自己关在小房间里。 我必须勇敢地出去。 作者很羡慕能过上不工作的理想生活,但是读后,作者可以委托自己舒适的生活。 但是,并非所有人都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作者的原始积累已经有了,他有足够的技能养活自己。 没有工作麻烦的生活,作者可以写,可以成为设计顾问。 虽然是快乐的选择,但那是得到一定的高度和一定的实力的第一次的生活,有追求好的生活,养活自己的能力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