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解“讨好型”是一种适用于大众的说法,形象地描绘了某些特质——
不由自主地顺从、退让、受委屈、忍气吞声、为了某段关系愿意牺牲自身的感受。
这些特质,在抑郁型人格、依赖型人格、施受虐人格类型中,都可能呈现出来;甚至在表演型、自恋型人格与他人前期互动中,也可能为了吸引对方的关注而刻意讨好,提供所谓的情绪价值。
稍稍分析“讨好”成因,假设某人的养育者具有这样的性格:
总是顺从和自我牺牲,习惯于满足他人需求,而很少表达自身诉求;
在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心时,感到无端的罪恶感;
只有在负担过重、精疲力尽,或者在特别在意的事上受到压迫时,才会偶尔表达不满;
对“权威”过度崇拜敬仰和精神依赖,易理想化他人的力量,认为他人是完美的,自己很渺小无力。
在这样的养育者身边成长的孩子,耳濡目染,见证他们如何对他人妥协,包括那些不尊重自己的人,很可能会继承这种心理模式。
他们通常会通过退让和自我牺牲来寻求认可和爱;往往缺乏确定的自我价值感,认为只有通过满足他人的需求,才能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
不可否认,这种行为模式在女性中尤为常见,可能因为社会文化对女性提出更多顺从和牺牲的期望。
在前边《18种心理图式,就像内心惯用“按钮”,看看你有几个?》中,咱们提过适应不良的心理图式。
今天就从这种特质剖析,拆解一下有“讨好型”特质的个体惯用的心理图式,看看这些图式是怎样驱动TA的内在行为,限制了TA为自己发声?
首先我们得知道,越是默默忍受,顺从自我牺牲和屈服的内在信念,越会助长他人的侵犯行为。这并非是指责谁的过错,很可能一切都是无意识的结果。但如果没有足够的自我觉察、理解和实践,它就会持续不断地出现。
当你无法消化自己愤怒的时候,你会渴望被尊重、被重视,或者被理解、被关心。你需要别人给予你某种亲密感,好让你安抚自己的愤怒,面对无法面对的挫折。当你无法消化自己的孤独的时候,你就渴望有人给你关心、重视、陪伴,帮你安抚自己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