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莫半年前,我写下这个标题。多半因为苦闷,算是打起精神为自己鼓个劲。
三年前,机缘巧合,我重新工作。距离上一次工作差不多中断了六年。而彼时我已经51岁了。天命之年的心态是完全不同的。
都说一个人的衰老开始于喜欢回忆。这是真的。因为你的大部分时间已经过去,剩下的时间一定少于过掉的日子,大部分的所谓美好也在过往,除了回忆,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如果有,那么就是重新工作。
于是有人疑问,一把年纪,何苦为难自己呢?本是应该退休了,干嘛又要再和年轻人一样去拼?噶想伐开?
我无言反驳,也想过退缩。退休是容易的,表示退出江湖。直到我听到清华大学的教授讲《百岁人生》时提到的——我们无法决定人生的长度,却能决定人生的宽度和厚度。我想,对于自己尚能决定的事,应主动些。
老龄化来临,长寿时代也来临了。我的脑海里,有几组老年画像。一是白发苍苍仍挥斥方遒心怀全世界的,如拜登(80岁的政要)之类、热爱自己工作并孜孜以求的,如马斯克的母亲(72岁)之类、专业领域杰出者如菲利普科特勒(91岁行销大师)之类等等……
诚然,这些受人瞩目者,无法代表芸芸众生之中的老者,那么我多年前去国外出差时那里工厂的同事,好多个65岁以上,如常工作着的,则可以作为代表了。现在我每天会在地铁的人民广场站上下车,这里是上海中心城区的交通枢纽,我是人流中的一分子,也是一个深度观察者。
我关注较多的是男男女女的老者,当然我只能暂时以他们的白发、容貌和步态来判断是否为老者。无论如何还能在地铁里健步如飞的,即使白发苍苍,都还是离老字有段距离。那些已显老态的步履,还是一眼能感觉。我于是不由自主地代入,不知哪一天我就会那样,步履迟缓。
未知令人不安。而工作是创造,持续工作便是延续创造状态。退休只是怕各种停滞。所以退休应该去旅行、社交、花草虫鸟、琴棋书画,只要喜欢都去做。我所谓的主动些,就是尽量让自己成为想成为的人。
与普通受雇一族不同,我的工作是轻创业,更具创造性。它更自由、更有无限可能、也更挑战。三年几乎很快过去,但那些经历的确还是刷新认知的。保险的深度密度客观上在慢慢提升,但与发达国家比,差距不是一般的大。由此需要真正专业的保险人持久地深耕行业,让市场懂得保险这个金融工具在人生漫漫长河中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个任务是艰巨的,因为人的认知是不同的,价值观也不同。从误解、不认可到正确认知并接受拥抱保险,是一个长期的缓慢转变过程。作为从业者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克服各种焦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假如我们都能从客户的角度出发看问题,相信会逐渐改变现状。
而我在三年里,也走出了不断遭人拒绝的失落挫败感。就像我的文章,即使只有很少读者,我一样字斟句酌认真写好,更不会放弃写作。为普通人(有缘人)科普,假如他/她想了解保险的话,我不怕为他人做嫁衣裳。我坚信,如我这般想法并实践的人越多,市场会更良性发展,尽管很慢,我不在乎。我也不很在乎保险人身上那一堆堆的荣誉抬头,这种评测目标不能唯一衡量一个保险人的真正价值。当然这些荣誉依然值得保险人作为奋斗目标去追求。
这点上,我非常认同罗翔老师说的,一个一心为病人着想的医术精湛的医生,顺带获得荣誉是好的,但他若只想为了荣誉或金钱,那么就变了味,做保险也是如此。
我秉承做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精神,我做好自己就行了,无法苛求别人的认同或信赖。也许是佛系,但正是万事不外求,才能更坦然,无惧挑战而走得更远。
开始做保险,才知道了行业里的传奇人物——梅第爷爷,19岁入行一直做到97岁,为有些客户服务了五代人。原来真的有人做到老啊!
客观上,榜样的力量无穷大。我虽然不敢奢望做到如此,但心仍向往之。
无独有偶,去年了解到自家的母公司宏利金融香港公司,也出了一位梅第——孙永祚先生。作为寿险代理人,他在宏利耕耘了62年多,被记入吉尼斯纪录,也是一位传奇人物。我希望如果可以的话,也能像他们一样。
今年和朋友聊得挺多的话题,是年金保险。现在人们普遍认识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赚钱能力是下降的,尤其是55-60岁之后,会有一个加速的剪刀差。有一位北京的朋友和我聊起养老保险的时候,就清醒地意识到,退休时仍要保持目前的收入状况和消费水准的话,必须在当下为自己准备一份年金了。并且,好的方面是当我们拥有年金保险的时候,我们会鼓励自己活久一些。那些未来确定的钱是给自己更好生活的底气和勇气。
的确,我做保险这三年,感触最深的是年轻人,开始乐于规划未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规划一生,意味着不回避生老病死。考虑这些问题是有些沉重的,但不考虑就不来了?
我想,我工作的意义在于影响人们积极地思考这些问题,主动去规划,利用保险这个金融工具,帮助解决人生各个阶段的不同需求。
这个工作于我而言,对自己的意义多于工作本身。它让我更乐于靠近年轻人,更多了解社会的经济与金融。保险,让人知道,困境来临它能雪中送碳。
天命之年,依然敬业乐业。同龄的朋友,愿意和我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