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电影,都是在人生05这个网站,网站聚集大量的电影推荐文,像桃桃淘,像电影头条,毒sir电影等等,内容不能说很精良,但是,从众多电影自媒体中选出来的,不能太差。
昨天,看到了这篇名为“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的电影推荐,不点击,怕是很难猜中是什么电影,给你半分钟,你猜猜谁才是世界上最寂寞的孩子,你会说自己,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孤单。
可是,把这个问题放到20世纪初的中国大背景下,溥仪就出现了。他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去掉袁大头等军阀的短暂统治,溥仪,这个三岁就坐上了紫禁城头把交椅的孩子,成了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象征人物。
在他长到十几岁的时候,英国老师庄士敦开始陪在他身边,十几年来,他都没有从紫禁城中出去过,你说他可以微服私访,可是,多年前,清朝政府就被民国军队推翻。
庄士敦给他带来了西方新式思想,送他自行车,教他英语,甚至激发了他要去牛津大学读书的欲望。
他在紫禁城内拥有的权力,对于外敌入侵,对于军阀内战,都没有半点作用,这个时候,人民已经是历史的创造者。
解放后,由于他叛国的行为,被关押在东北的一处劳教所,我喜欢的演员英若诚是这所劳教所的所长,一个月前,我非常享受地读完了他的自传《水流云在》,电影里他饰演的所长,感情丰富,影片有一段是通过他翻开庄士敦的书《紫禁城的黄昏》开始的,一直到天黑,他才从书中回过神来,他也被那个寂寞的男孩所吸引。
在狱中出来之后,溥仪进入了自己动荡一生的晚期,有一天,他在故宫门口的售票厅买了一张票后,走进了他儿时的皇宫,巨大的紫禁城,空无一人,影片始终在营造这样一种气氛,即使是溥仪在众多太监的簇拥下,他依然是一个人,封建集权制度下的人物,环境中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设置的,背景的琵琶声、远处的歌姬、近处游船上的皇额娘。
我对这类孤独的电影有一种偏好,看这种孤独的电影带给我一种我也可以这样孤独下去的印象,孤独可以是别让我走、可以是小孩与鹰,可以是飓风,这些孤独的人,构成了我们所处的社会。
但是,社会又是因着合作才发展起来的,谁可以在意这些孤独的人呢?孤独的人一直消失在人群里的,孤独地寻找着孤独的人。
英若诚在被批斗的路上,还是说着:我没什么好交代的。
他在自传里也是这样,那些失控的人,都是怀疑自己的人,从而失去了对自己的理智,只有那些坚信自己,热爱生命,超越时代局限的人,才会坚强地生活着。
这些人又是另一种孤独的人,像阿西莫夫,像司马贺,像马奇。
我相信,孤独的人,并不孤独,孤独的人多了,就不在孤独了。
想要了解这段历史的朋友可以阅读《我的前半生》《紫禁城的黄昏》还有英若诚的《水流云在》,他们都已不在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