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楼下的演艺中心作为临时剧院,开始放电影,给大家免费观看。
近水楼台,我肯定要拉着元子去的。
第一、家中也可以看的,可时不时会被周边的环境吸引注意力,要么想躺着看,坐着看,吃一些东西看……而这些事情会往往注意力没办法集中,从而降低思考的能力,就无法全身心的投入,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放映的是革命红色电影,虽说大部分在家都已经看过,但是在电影院内,黑暗的环境,巨大的屏幕会吸引你的一切注意,观影效果值得体验,毕竟,视频是快速学习的捷径。
我网搜一下,电影是融合其他一切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声,光,影的综合体,在一个拥有顶级设备的电影院中,你将感受到最符合导演创作意图的作品,大荧幕上景物的比例趋近于我们自己的视角,更具有视觉冲击力,更能体验到真实的感觉,尤其在特写的时候,你会看到演员的细微表情,这种触动是超越了现实生活的。
为什么我们已经很少看电影呢?
当下的电影完全商业化,已经不再是平民消费,对我们普通人来说是生活消遣,甚至是奢求,所以,每年的暑假或者春节我才会带上家人去影院看一场电影。
吃过晚饭我在楼上就可以看到剧院广场有警车执勤,还有警察叔叔,我心里不自觉的发怵,从小就这怂样,从农村出来的,没办法改变了。
还有,售票厅没有营业,不知道从哪里能拿来票,也就是说不能理直气壮,是因为我们逃票状态。
元子一样一样的怂样,大概是遗传,打警察面前通过,别说正视,是背着脸悄悄通过第一道哨卡的。
既然没有被盘问,我和元子的心情放松了一些,正好剧院门口人很少,没有看见验票工作人员,带着元子做贼心虚的状态往里面进,元子呢,更是东瞅西望的观察着,突然发现大厅里面的服务台前,有两名身着制服的人员,既不是警服也不是保安服,应该是从某单位调整过来的工作人员,或者相当于志愿者。
元子突然不自然起来,本该跟在我身后,大大方方的入场就是,可偏偏心虚的止步不前。
“保安”冲过来拦住我质问,干什么?
我说,看电影。
他说,你的票呢?
我说,不是说免费看嘛,也没看到卖票的。
他说,没票不行。
我说,就是带孩子看看电影,让我们进去吧。
他说,没票不行。
看他坚持不让看电影的架势,我也不便和他理论,元子就在身边站着,一开始元子就觉得是我故意带他逃票结果被拦下的不爽,为什么没理还要强行进去。
我内心有些无名火,但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理论的,表面上,我是没道理看电影的。
其实,我知道一些事情内幕的,是我去一个部门办事,正好听到人家电话组织单位人员看电影的,毕竟偌大的剧院,冷场是不好的,看电影是政治任务。
电影是融合一切艺术的声,光,影的综合体,这一点毋容置疑的,可如今的公演电影少人问津,原因很简单,当下电影是迎合年轻人口味的为主,年轻人的口味是所谓审美的新潮大片,是电影消费的主流,成年人不是没有雅致,是时间宝贵的连消费一场电影的时间也没有,或者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应酬。
不过,我的想法很简单,这次公演20来天,每天带元子看一部超有价值的电影,那么,20场电影下来应该收获很大,对于丰富他的童年精神生活来说。还有,还会让元子变得勇敢一小点。
所以,“保安”不能让我入场看电影,我是不甘心的。
弗洛伊德说,成年人的许多无名火是因为性欲不满。实际上,除了性欲,其它基本需要没有被正视,也会生出无名火。比如压抑否认自己需求的滥好人,一方面温良恭俭让,一方面可能也会常有无名火,甚至希望地球毁灭。
我的现场表现恭让,但是我的需求没有一点被正视的,硬是把我拦在门外。
但是,我只能内心给自己发火,“保安”就是在履行自己仅有的权限,虽然表现在机械的教条主义。
我拉着元子沮丧的返身走下台阶,元子没有非要看电影的强烈愿望,元子说,《建dang伟业》都看过了,咱回家吧。
我说,没事,等我想想办法,我问问哪里有票。
我看到已经有人出场,我过去问,能不能借用电影票,带孩子进去看看?
帅哥说,我们是单位组织的,谁也没有票的,里面有领导,等晚点应该让进去的,里面都是空位。
正好,我看到同事从里面出来,我过去让同事返回领我进入,毕竟出门时,我也特意换上工装,只是没能混进去。
同事说,我也不认识看门的年轻孩,你只管进吧,没人管。
我说,真不行,我帮你拿着设备,试试行不行。
我叫元子跟在后面,可元子还怕人家认出他,用上衣包着头,弄得我心里挺不舒服的,难道孩子想看场电影就这么难?同时我也在怨恨自己,太没有能耐了,怎么关键时候没了注意,平时总觉得认识人挺多的。
我故意走偏门,如果有人阻拦,我就说去卫生间,总该行吧。
还算是顺利溜进了剧院,找个最中间的位置,安排元子一起坐下。但是,我的无名火还没下,毕竟孩子的心中的难堪模样,我无法体会。
孩子也有自尊心吧。
孩子的无名火,最常见原因是被父母职责或忽视,尤其是忽视。这点我可以保证,元子是没有半点火的,只是感觉到没那么光明正大。
既然能坐在位置上看到电影,也算是好事多磨吧。
因为元子跟我谈论电影人物和历史事件时,表现的对电影情节非常投入。
这也是我非要带元子进场看这类电影的原因之一,在党史大事件方面,我自愧不如元子,甚至他看到的不比我少。这点,还要得益于学习强国,无限量的短视频、特别是一些战争,让元子特别有兴致。
这些电影,正好做了更加完整的解读,对于元子来说。
孩子的教育,虽说是潜移默化,但是作为家长,至关重要的责任不是督促学习,而是创造条件去引导学习,找点儿兴致去喜欢学习。
李校长说,很多孩子需要的仅仅是适度的引导,就能成长得很好很优秀,而并不需要如今鸡娃式的过度教育。
过度鸡娃就好比一块美玉,往往不用大改,稍加打磨就足以,大工大动反而是糟践料子。
当然,也确实见过一些鸡娃鸡的不错的孩子,但是真正能够算得上优秀并能在学业和自身成长都让父母为傲的孩子,95%都是出自家里一直贯彻的优质教养。
培育优质的教养所需要的不是一个劲在孩子身上砸钱,优质的教养,是通过在孩子身上取舍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灌输给他,并最终让他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自律能力以及进取精神。
正好看到一段话是这么说的,优质的教养,具体要做到几点:
1、限制智能手机的滥用。乔布斯在教育他的孩子时,是不允许在14岁之前拥有智能手机的,孩子们可以在父母的看管下看pad上的书籍和纪录片,也可以在上学时带着只有通话功能的按键手机以备不时之需。
智能手机的确是一扇打开世界的窗,但是这扇窗至少在孩子14岁以前是没有给他们自由观览的必要的。因为这扇窗的另一边,除了光怪陆离的花花世界之外,更是由无数深研人性的软件公司所创造的一个个精力黑洞。
这些黑洞于成人尚且是难以抵抗的诱惑,于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更不用说孩子于少年时远有比手机世界更重要的事物要吸收。
元子在没有作业的情况下,有依赖手机的倾向,堵,也不是上策,毕竟小孩子们都在手游,甚至成为他们圈子之间的交流的主要内容。适当限制是很有必要,但这个度是很难把握。稍有不当,孩子就可能失控。
毕竟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成熟,孩子和我们的代沟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每个家长都很为难,这也是我很是担心的,未来是什么样子,家庭教育没有可借鉴的路子,一个孩子一个样子。
2、养成观摩书籍、电影的习惯。这个大家都懂,不再细说,比如电影和书籍可以适当的不动声色的占用孩子玩手机的时间。
我和元子商量,等这个周末,可以邀请好朋友或者同学一起来看电影,我负责饮料喝零食招待大家。周六周日下午3—5点和晚上7—9点公演《古tian会议》《我和我的家乡》《少年maozedong》等,另外还有两个周末都可以邀请大家来看电影的,可以过过电影隐。
3、接触对抗性或者体育项目运动。篮球、足球、甚至拳击,这些才是男孩子真正应该接触的东西。人有很多东西是不可能在书卷上得到的,必须是通过汗与血才能换得。比如轮滑也不错,可以很好的孩子在不断跌倒中认识规则。
为啥越是一线城市和国际学校的孩子越是频繁参加体育运动?领导力就是这样子被培养出来的。
4、两代人的交流。这件事其实重点考验的是父母自己,是父母的认知,逻辑,以及表达能力。
前天见到了多日不在一起的朋友Y,聊到今年才升入二高的孩子厌学已经辍学,感觉很生气之外,没有一点办法。
他说,当初还是高分考进二高的,一个学期没有上完,说啥也不去学校了,打了、骂了,也无济于事。打了孩子自己也心疼,也要掉泪。
我问,有啥打算?
他说,暂时待在家中,打算到秋节开学,找个附近的职业学校。
我说,年龄还小,除了读书没有可感的事情。
他说,我也给孩子谈心,家里不会养吃闲饭的人,既然不上学就出去找事干吧。这段时间在范庄街的网吧帮人家管理。
我说,还是未成年人,能待在网吧吗?
他说,一旦上面有检查,会通知他换班的。
我说,年轻人赚钱的能力很强的,但现在还不需要她们赚钱。
他说,就是想让孩子体验赚钱的辛苦。
我说,我不建议孩子作网管,第一、网吧人员复杂,那里的环境不适合,我们家长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向上的环境,而不是处在身边都是一群堕落的孩子,向下是很容易的。
他说,孩子啥都不想着干,已经商量可以考虑3+2。
我说,孩子那么聪明,自己会想明白的,不过选择省会城市肯定比市区的学校氛围好一些,毕竟在省会接触到的思想先进些,眼界更宽阔,包括身边的朋友层次也不同,对孩子今后有利。
他说,只要孩子愿意进学校,天边也要供应他,希望都在孩子身上。
我说,李校长说过,照着自己的模子培养孩子,是农业时代的逻辑。21世纪是自学与热爱的时代,对终身成长空前友好,教育的谜底已经从“设计成功线路”悄然变成“尊重培养热爱”,而热爱是强迫不来的。
这段时间,媳妇一直在追剧《小舍得》,我晚上带元子看电影,她就一个人在家看个没完,有好看的地方,她还非拉着我一起复习。片子好看吗?还行,很生活化,就像我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情,主题就是孩子的教育。
比如,大城市孩子报辅导班还需要托关系、排队。故事有点夸张,但传达的信号很真实,每个家庭鸡娃教育。那是大城市,我们小县城呢?慢点节奏,什么都是慢慢来。
我都恍惚了,我的元子在县城应该可以考上高中吧,可是去大城市与她们的孩子比较,面对50或者60的升学率,估计元子也只能升入职业教育机构吧。
这就是差距。
想想元子的童年没在大都市,也算是福气?
没有答案,跟着感觉走。
吴军在《大学之路》一书中说,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用上一辈子的思想,教育当下的孩子,去迎接20年后的未来挑战。这种方式在过去是可行的,因为旧时候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社会都没有什么变化,这种方式在当今三五年可能就是一个全新的陌生时代。
我也在想,元子将来从事的工作,也许还没有发明出来吧!
这么想一想,心情倒是轻松多了。
你就每天痛快的看电影吧。
做父母,真是世界上最难的修行了,比苦行僧还难。
……完……
1.用日记的方法,讲述“我”的生活;文章非纪实,“我”不是我,“她”不是她,故事多虚构,勿对号。
2.文章有偿阅读,付费1元。
3.作者简介:韩国明,70后,居住宝丰县城,热爱跑步、打羽毛球,2015年开始混迹于微信号红尘。这是我写给自己的日记,记录改变、记录生活。我是龟兔赛跑里的龟,不聪明也没有才华,我走的慢,如果愿意,我们可以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