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流浪…还有还有,为了梦中的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
故乡,远方…这个故乡,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故乡;这个远方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远方;它是远离祖国的异乡,爱情的奇迹;它是灵魂安放的地方,理想的彼岸,永远在远方,永无止境…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三毛《撒哈拉的故事》
这么唯美的文字,这么唯美的意境,也只有最为唯美的人才能道出。世界上每一个美妙的地方,都有一个可爱的人,带着一颗流浪的心,去寻觅,挖掘、探索;然后不辞辛苦地用一支浪漫的笔,将它满怀深情地描述给世人,让你在她的描述中,感觉美妙,感受震撼,原来,世间还有这么一个奇特美妙的地方,有着梦幻般的名字——撒哈拉沙漠。
你我如一粒尘土,飘忽不定。不知命运之风将我们吹向何方…启程,奔走,驻足,停留…生命就是一场流浪的旅行。旅行很美好,流浪很恣意,但却不是没有目的。那个叫三毛的奇女子,她流浪的目的很明确——为爱流浪,为自由流浪,为寻找真我流浪。
跟着那个敢作敢为的率真女子,来到天为被,地为席的纯自然的星空下,看不一样的漫天星辰,体验撒哈拉沙漠奇妙之夜。噢,北非花园~Sahara~撒哈拉沙漠!
据考证,撒哈拉大沙漠曾经是一片绿色的平原,非洲居民在这片绿洲上创造了古老和值得骄傲的灿烂文化。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当年绿洲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沙漠?使得这里“穷荒绝漠鸟不飞,万渍千山梦犹懒”!
对于非洲最大的联想就是撒哈拉了吧,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中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十大沙漠。用两棵胡杨以示区别,其实,所有的沙漠都长得比较像。
可是,撒哈拉是第一大诶!!!
撒哈拉沙漠(SaharaDesert),横贯非洲大陆北部,东西长达5600公里,南北宽约1600公里,总面积约9,065,000平方公里,约占非洲总面积撒哈拉大沙漠32%。(倒霉的非洲)
探寻沙漠不是主要目的,我对地理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曾经到过这里的人。
曾经有个叫三毛的充满浪漫、激情、飞扬才情的东方女子,怀揣梦想,来到了这个遥远的国度。对于三毛来说,在撒哈拉沙漠的流浪,既是她对于现存秩序和自己既定角色的摆脱,也是她的灵魂的另一种栖息。她的特立独行,她对生命的深入思索,注定她将不走寻常路。正因如此,与一般的流浪文字侧重于抒写乡愁不同,三毛的撒哈拉题材散文,既是对心灵的放逐的书写,也是对爱,自由求真的,自我的追问和找寻。
她在撒哈拉沙漠题材散文中描写的爱,尽管有极其强烈的浪漫色彩,但这种浪漫的爱,既与金庸小说中那种极具神话色彩的大起大落的爱不同,是建构在现实中的日常生活之上的;也与琼瑶的那种完全围绕个人的、风花雪月的私情而展开的爱不同,是有着无私的一面的,三毛散文中的爱是非理性的,超俗性的,唯一性的,广博性的。
只因在人群里多看了你一眼,一抬手,一回眸,楼梯口上的浪漫邂逅,便注定此生无怨无悔的追随。以荣格的理论,荷西正是三毛的肉体阿尼玛形象。荣格说:“由于(阿尼玛)这一形象是潜意识的,因此它总是潜意识地给一个人勾勒出所爱的人的形象,也是情感上产生好恶的原因。”海盗形象、大胡子等,都是女性心中的阿尼玛形象。荷西的大胡子,正中三毛的阿尼玛情怀,这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见钟情吧!
三毛曾对她的老师说,她最大的理想就是,守着一个她爱的男人,为他洗衣做饭一生。
花前月下,海誓山盟容易,平凡世界,一地鸡毛的日子不容易。多少夫妻因为家务琐事,闹出众多矛盾。而三毛,却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用爱心烹调出美味,无怨无悔;并能够在没有电视,没有报纸,物质生活极为匮乏,甚至连洗澡都成问题的及其恶劣的环境下,将生活过得充满诗意,充满浪漫,你不得不佩服她卓然于世的能力。能够做到这点的,世间唯有三毛!
这个粉丝,是中国天上掉下的雨挂在岩石上,山民们取下来,然后,制成的;夜深驱车到两百里以外的地方寻找矾石,荷西深陷沼泽,三毛也差点被强暴,当荷西问她,下次还来不来的时候,她还是坚定的点了点头;无私帮助哑奴,对他的身世深表同情,并在哑奴卖给别人的时候,送他一床毛毯;在《哭泣的骆驼》中,她证明美丽的异教女子萨伊达, 没有出卖当地游击队的领袖,因为她住在她的家里。撒哈拉要求独立,西班牙已经允许其独立,但摩洛哥不同意。摩洛哥将军队开进来,在那样一种民族矛盾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甚至当地人威胁先杀掉荷西,再杀掉三毛的情况下,三毛能够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这需要有多么博大的爱心才能够做到;没有生产经验的三毛,一手拿着医书,一手拿着器械,就准备帮助产妇接生;最奇葩的是, 她居然用指甲油给当地居民补牙; 在频临死亡的女子的父母前来求救时,她用维他命竟神奇般的搭救成功濒临死亡的女子; 由于好奇,带上了捡来的铜片,竟受当地最恶毒的巫术的诅咒…三毛的撒哈拉之行可谓活色生鲜,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可她的脚步从未停歇过,也从未后悔过,直至生命终点。
真正的流浪用林语堂先生的话来说,应该有一种彻底的放松的心态,有一种完全和自然融汇为一的心态。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找到一种爱,找到真我。
三毛是崇尚自由的。她像一片云一样在自己的天空里自由徜徉。
很小的时候,在书写自己理想的时候,三毛的理想是捡垃圾。这个理想让老师勃然大怒。小小年纪,怎么这样没有出息,勒令重写。重写之后的理想是卖冰棒。
我想这正是三毛的可爱之处吧!她率真可爱,洒脱自由。捡垃圾也好,卖冰棒也罢,她可以远离喧嚣的人群,流连在自己的空间里,独立思考,探寻。
三毛的孤寂是从小就有的。很小的时候,她就不愿与人交往沟通。她时常会和小鸟说话。她爱看杀羊,爱到坟地去玩,她说,死人的世界比活人的世界更安全。
初中时,因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在她的眼睛两边画了两个大鹅蛋,别让她在学校里游走,以示惩罚。这个举动极大地伤害了三毛的自尊,她用六年的时间才走出自闭。
可恶的老师,可怜的三毛!这不禁让我想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童年的经历将影响她,成年后的人生。
三毛在撒哈拉沙漠流浪时,始终是以一种陌生感的叙述语调和切入视点,来看待撒哈拉沙漠这一流浪空间,以及这其中的本土人群的。导致了她的一种无从把握的惶惑感和苦闷感,强化了她的孤独意识与死亡意识。
外在地理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内在的物质环境、精神环境的极度复杂,是三毛的撒哈拉生活变得极为复杂,她常常由此分裂为两个三毛。一个是浪漫的快乐的三毛,一个是困惑的苦闷的三毛。
首先是外在地理人文环境,带来的苦闷,《娃娃新娘》《哑奴》都显示了她与外在环境的格格不入,其次是内部物质精神环境带来的,在《悬壶济世》爱的寻求,《娃娃新娘》的文章中,可以看到何西与三毛的观点情趣,性格,有较大差异,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种族,不同的年龄,是他们之间的性格隔膜在所难免。
荷西也受到西方长期的白人中心主义式的影响,在《树人渔夫》中最后一句话河西是这样说的:“我的蝴蝶夫人。”蝴蝶夫人是西方长期对于东方女性意识形态的情节,都是把自己看成一种潜在的主人,把东方女子看作潜在的被自己所控制的,自己意想之中的一种浪漫女性。
所以,尽管荷西真爱着三毛,但是,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种浪漫的无以复加。对于一个从小多愁善感,敏感异常,很少得到父母关爱的三毛来说,当生命的支柱轰然倒塌,一切外来的、物质的东西,对她而言已毫无意义。她没法找到生命的价值,活着的意义。她相信向死而生,死不是结束,而是重生,它会让她走向天堂,与心爱的荷西在天堂相会。
正如人们无法理解,高傲聪明的张爱玲为什么会死心塌地的爱上文化流氓胡兰成一样。因为张爱玲不相信任何人,在张爱玲的笔下,她的父母是极其不堪的。所以当她遇到胡兰成,她感觉,他懂她。那种唯有彼此明了,别人无法替代的感觉,才是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最好注解。
撒哈拉大沙漠东部为什么日照会如此之多呢?因为这里是世界上最干燥的地方,没有能遮住阳光的云层;加上这里纬度低,日照时间长,因而成了世界上阳光最多的地方。
撒哈拉沙漠为什么日照会如此之多呢?因为有个叫三毛的女子,倾注了她所有的热情温暖了这里,流浪者的身影已远去,但流浪的故事,依然在撒哈拉沙漠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