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生的主题
——学吟《诗经·野有死麕》有感
爱,是永恒的话题,更是一生的主题。人们永远无法想象没有爱的日子会是什么样子?
爱是什么?爱是两个人一见倾心的含情脉脉,爱是一生相依相随的承诺,爱是滋养生命的源泉水。有爱,方有情;有爱,方能永恒。三千年来,爱情一直都在,尽管形式变了又变,爱的方式也层出不穷,可不变的永远是那最为朴素的情。
真正的爱情,既没有杂质,也没有任何附加条件。爱,可以让人生,也可以让人死。爱情,至高无上,无论是三千年前,还是三千年后,爱,终绕不过一个“情”字。
爱情,是所有人为之向往的,它没有高低贵贱、年龄大小之分,可以说爱情是流淌在生命中的血液。纵使有些人没有拥有过爱情,但他们从来不会停止对爱情的渴望,在心底,永远会保留着一份纯纯之爱。爱,承载着一个人一生的情感,真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由此也就有了“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绝唱,这样说来,爱情的力量是无限的。从古至今,打动人们的爱情故事太多太多了,但我们今天不说这些爱情,而是把视角转向《诗经·野有死麕》中的爱。
《诗经·野有死麕》一首朴素的诗歌,为人们展示出了一福最为纯洁、最为美好的爱情图画。少女、吉士没有特殊的身份,因此他们的爱情更为普通,普通之中透着珍惜。他们的爱情不需要附加条件,仅仅白茅包着死麕,就获取一片芳心。回到当下,现代人的爱情有了很多附加条件,如物质条件:房子、车子以及存款等,自身条件:如个子、样子等都成了男女双方最先考虑的事情了,倒是爱情排在了次要地位。还有人发出这样的选择题“是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还是坐在宝马里哭”。爱情呀,什么时候背上了这么大一个包袱,真是让人难以……
爱情,这两个字令所有人为之向往,爱人者,必先学会爱人。爱,既不是付出,也不是索取,而是两个人的心心相印,如同“林黛玉初进贾府,宝玉的似曾相识”,如同《牡丹亭》里柳梦梅与杜丽娘的生死相随。爱情,很简单,有爱就够了,如此而已。
大道至简,大爱无声。
《诗经·野有死麕》里的爱,说不出口,娇羞、含蓄是数千年来爱情的本质。相比现代人的爱情观来说,整天挂在嘴边“情”与“爱”,仿佛又增添了几重别样的味道,物质社会终究把爱情赋上了其他的含义。《诗经·野有死麕》里的爱,是永恒的,是死生契阔,是生死相约,正如中国人常说的“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爱情,认定了,便是一生。
朴素,纯真,这就是《诗经》里的爱情。
有人说,爱情俗不可耐,而我却说,爱情,此情可待。拥有爱情的人是幸福的,所以,我们都向往做一个幸福的人,而所有的幸福都是自己修来的,即使爱情也不例外。
现在,最幸运的是跟着魏老师修行,从《道德经》到《诗经》的一路修炼,在世俗红尘中,让我们学着把自己修得干干净净,修掉人性中过多的杂质,从而做一个自然人,做一个简单的人,做一个幸福的人,做一个有爱的人。如今,快到不惑之年,本以为与爱情早已绝缘,没想到,在魏老师度曲的《野有死麕》里,还为爱情留有一席之地,让我也终于有了机会再来审视自己的爱情,还有机会重修爱情这门人生课程。
吟诵《诗经·野有死麕》,常常会不自觉地冒出一福美好的爱情图。其实,那福图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只要我们愿意,爱情随时就在我们身边。回想过去,我们之所以对身边的爱人充满各种不满、唠叨、指责亦或发生争吵,是不是我们要求的太多了呢?倘若如《诗经·野有死麕》里的少女和吉士那般简单与纯真,我们又何尝不拥有他们那样的幸福呢?
回到当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让我们通过虔诚修行,用真诚重新装扮爱情的模样,爱情就会距离我们越来越近。谁说爱情只是青年男女的专利?只要学会爱,珍惜爱,放下对爱人的过分苛求,爱情便栖息在我们身边。
2021年9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