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雕龙·物色篇》所感

    “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

      该句话出自《物色》篇。高山重迭,流水环绕,众树错杂,云霞郁起。作者反复地观察这些景物,内心就有所抒发。春光舒畅柔和,秋风萧飒愁人;像投赠一样,作者以情接物;像回答一样,景物又引起作者写作的灵感。

    《物色》是《文心雕龙》的第四十六篇,就自然现象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来论述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本篇是《文心雕龙》中写得比较精彩的一篇。除论述的形象生动外,还以鲜明的唯物观点,比较正确地总结了情物关系、“以少总多”、“善于适要”和“江山之助”等重要问题。刘勰从四时的变化必然影响于万物的一般道理,进而说明物色对人的巨大感召力量;不同的季节也使作者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

        刘勰从《诗经》中描绘自然景色的具体经验中,概括出“以少总多”的原则,认为这是值得后人学习的。对汉代辞赋创作中堆砌辞藻的不良倾向,刘勰提出了批评,文学创作避免这种“繁而不珍”的罗列。总结了晋宋以来“文贵形似”的新趋向,提出一些具体的写作要求:首先是要密切结合物象,“体物为妙,功在密附”;其次强调“善于适要”,能抓住物色的要点;再次是要继承前人而加以革新,做到“物色尽而情有余”;最后强调“江山之助”,鼓励作者到取之不尽的大自然府库中去吸取营养。

        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地自然与人格建设之间可以相通,是出于这样一个直觉的,这就是认为天人之间异质而同构,可以互相感应。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与美学家心目中,自然与山水不是如西方人那样,是主客体相对峙的对象,而是人格与情感气质都可以互相沟通的对象,自然以其风韵感染人,人反过来也可以将其拟人化,从而形成一种自然的人化关系与移情功能。

        魏晋名士将自然视为生命之物的观念,使得山水能够主动地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与人的主体心灵相呼应、相交流,浸润人的心灵与人格世界,产生艺术之美所不具备的美育功用。刘勰将人与自然高度的情感互通与互动浓缩在末尾的赞中,刘勰并未将物固化,认为自然是带有生命带有话语权的存在,“情往似赠,兴来如答”是人与自然在建立了和谐共存的关系中进行你来我往的平等交流,让物我二体在情感上形成共振,是生态思想的高度反映。

        “兴”强调物作用于心,由物触发情感体验进而进行文学创作,“兴”与“比”不同,“比”是由心及物,主体的内心已有了主观情思,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與选择。比与兴的差别在于心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区别,心与物作用的先后使其性质出现了根本上的差别。

        以当代生态美学的眼光来解读自然观,作家创作应该遵循世间万物的变化,写作本身应该还原事物的本相,同时状物的语言必须简约朴素,在肯定了外部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探讨了创作实践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问题。在生态问题被全世界注目的今天,以生态文化的角度去阐释传统经典对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