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于情而不困于情

沐雪/文

    最近看了一部爱情片,感觉还是不错的,至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能触动心弦的东西不多了,与朋友闲聊时顺口推荐了一下,朋友调侃道:“到我们这一把年纪了,还看爱情片?我早已看不下去了……”。

    我想,“爱情”这个词或许不应被年龄轻易所限制,毕竟是人都不会拒绝一份美好的体验,我想,每个人对于“爱情”都会有自己的认知与看法,而我则习惯把它理解为人与人互动之间的一种情绪的流动,如亲情、友情或其他情感那般,而“爱情”为何让人如此着迷和欲罢不能的地方是在于,当我们去体验“爱情”时,那份内心的涌动、雀跃、滚烫、兴奋、幻想、不确定感等等,还有其他更为细腻微妙且无法完全用言语来形容的体验比起一般关系的情绪的流动,定是来的更为深刻,也更为难忘。

  01、匮乏驱动

对“灵魂伴侣”的完美想象与期待,使人们对爱情的定义进行了3.0版的再次升级,继而想到克里希那穆提在书中的一段话,他写道:

    当人们执着于寻找“心有灵犀,永恒稳定”的完美伴侣时…….,那些被浪漫化的特征清单(无条件的信任,完全的接纳,永恒的未来感),不过是把内在的匮乏转化为对外在救赎的幻想。                 
    对灵魂伴侣的执着追求,实则是逃避直面生命本质的精致借口,当人们将“一生一世一双人”设定为终极意义,就会陷入更深的时空割裂,用未来的永恒承诺否定当下的真实流动,用理想化的伴侣形象来遮蔽眼前活生生的人,真正的灵魂共鸣发生在放下所有期待的时刻”

        年轻的时候读克的书,总觉得有些艰涩,似懂非懂,而一路走来,跌跌撞撞,才发现,当我真正读懂了自己的内在,也就读懂了克真正在表达什么。

      匮乏这些词,我们太熟悉了,以至于常常忽略它,这里面涵盖了我们的恐惧、担忧、不确定感、认同感、存在感、价值感、自卑、嫉妒等等还有很多,如书中所说,这种内在的匮乏,会让我们不得不将眼光转向于外界,我们幻想着,有一个从光里骑着白马走来的王子,可以无条件的满足你内心深处的渴求,可以欢喜接纳你的所有缺点,可以托举你下坠时的无力,可以承诺一生一世的永恒,甚至该是一个眼神就能心领神会的懂得,能让你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灵得到救赎……,而事实是,匮乏驱动,使我们在向外求的路上得到了什么?有人说是“失望”,有人说是“伤痛”,是“遗憾”…,我从未见到或听到,有人说,靠外求,使我完整与圆满。

02、二元对立

      我们无法掌控外在,无法欲令如是欲令不是,而自我感动式的牺牲和付出,其行为的背后,无非是仍然幻想通过等价交换的逻辑和变相的掌控,来求得美好的稳定与常性的不变,而失望是必然的,苦也是必然的。因为有求的本身,即是违背因缘缘生之法则,而因缘的迁流犹如自然界的变化,四季更替,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生已灭去的本来面目,人如此,五蕴如此,情深亦如此。一个“求”字,已是错了。

        在情感上(这里也包含所有关系),若是一开始就定义了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爱,什么是不爱,只要贴上二元对立的标签,我们就会在喜乐和痛苦中交替浮沉,这是必然,我们越执着于在关系中所获得的喜乐,就会在二元对立的另一面去体会痛苦,这也是阿含经里十二因缘的表述:“凡有乐受,必生贪爱,凡有贪爱,则有执取,凡有执取,则必有苦的集起”。

        二元对立的认知标签,在见到因缘之法的本来面目时会被破除。而有人会问“即无所求,那我们是否还需情深?”,而我想,真正的灵魂共鸣发生在放下彼此期待的那一刻,在因缘的当下深于情,在因缘的变化中而不困于情。










   





而最后,真正的灵魂伴侣,是你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