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别名:北芪,绵芪,绵黄芪,黄耆。
它的主要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生津养血,行滞通痹,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黄芪甘温补升,甘淡渗利;生用微温,蜜炙性温,入脾、肺经,主以扶正气,兼能除水邪。既善补中气、生举清阳,又善补肺气、益胃固表,治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自汗盗汗等,还能托疮毒、利水消肿,治气血不足之疮痈不溃或久溃不敛、以及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此外,通过补气又能生血、摄血、生津、行滞,治血虚萎黄、气不摄血之崩漏便血、气津两伤之消渴、气虚血滞之痹痛麻木和半身不遂等。
史书古籍中是如何记载黄芪的?
《本经》:“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名医别录》:“主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赢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
《药性本草》:“主虚喘,肾衰,耳聋,疗寒热。”
《日华子本草》:“黄耆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破癥癖,治瘰疬,瘿赘,肠风,血崩,带下……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消渴,痰嗽。”
那么,如何正确使用黄芪?
黄芪一般多入汤剂,煎汁服用,也可以制成散剂或丸剂服用。但中药材的使用须辨证论治,应在专业中医指导下使用,不可自行随意使用,更不可随意听信中药偏方和广告宣传。
黄芪煎汁内服时,常用量为10~30g。
黄芪饮片通过炮制有不同的炮制品,如果用以补气升阳宜选择炙黄芪,其余多用生品,具体请遵医嘱使用。
此外,黄芪也可用于日常保健,常用食用方法如下:
泡茶:用黄芪泡茶喝,可以缓解脾气虚、肺气虚。
煮粥(参芪大枣粥):用黄芪15g,党参
10g,大枣30g,粳米100g。先把黄芪、党参煎水取药汁,然后将大枣和粳米放入药汁中一同煮粥。黄芪、党参补脾益气,加以大枣协助增强作用,适合脾虚气弱,体倦乏力,自汗,饮食减少,或易于感冒的人食用。
煮粥(黄芪山地粥):用黄芪30g,山药100g,生地黄15g。先把黄芪、生地黄煎水取药汁,山药磨成粉末,然后把药汁煮沸,最后慢慢把山药粉撒入药汁中,边撒边搅匀,煮成粥食用。黄芪、山药补气益脾,生地黄养阴清热,适合于糖尿病人群,或者气虚阴亏,口渴口干,尿频的人食用。
煲汤(芪苓鲤鱼汤):用黄芪50g,茯苓
30g,鲤鱼1尾。先将鲤鱼洗净,用纱布把黄芪、茯苓包起来,一起放入锅中,加水一起煮,最后用生姜、盐调味,喝汤吃鱼。黄芪补脾益气、利尿消肿,茯苓利湿补脾,鲤鱼滋养补脾、利湿。适合脾气虚弱,水肿,小便不利的人群食用。
注意:食积停滞、肝郁气滞、阴虚阳亢、干瘦无汗者谨慎服用黄芪及相关食疗。
黄芪如何炮制?
黄芪:取原药材,除去残茎、杂质,抢水洗净,置沸水中煮制约10分钟,或置笼内蒸制约半小时,取出闷透,并趁热切薄片,及时干燥。
炒黄芪:炒黄芪为黄芪片。用麸炒至深黄色,筛出晾凉。健脾和胃功效增强。
炙黄芪:又名蜜炙黄芪,蜜黄芪。为黄芪片用蜂蜜拌匀,炒至不粘手时取出摊晾。补气润肺功效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