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知青回城的大潮早已退去。父亲原本已经认定自己要在农村扎根一辈子,却没想到城里的曾祖父、曾祖母突然为他争取到了县果品公司的一个职位,让他举家迁回县城。对于孩子们来说,能在城里读书,将来的路或许会更宽一些。
当时我家属于俗称的“半边户”:父亲在小镇上班,母亲在家务农,带着三个孩子。日子虽然过得紧巴巴的,但总比两个人都靠种地生活的家庭要稍好一些。
母亲在农村是出了名的能干伶俐。三个孩子总是被她收拾得干干净净,猪圈里的猪养得肥肥壮壮,地里的庄稼在两个舅舅的帮衬下也从未误过农时。可一进城,她却显得有些无所适从。除了照顾老人,找不到任何挣钱的门路。她揣着从农村带来那点微薄的存款,心里发慌,悄悄向父亲说出自己的担忧。
爸爸一听,猛地一拍脑袋:“要不我们在新街上开个店吧!”但开什么店好呢?饭店?书店?好像都不太合适。就在这时,曾祖母的妹妹——我们叫姨曾祖母——来县城探亲。她刚从湖南省自行车厂退休,听说我妈想找事做,又得知我爸有开店的想法,这位爽朗大气的老人当即伸出援手。她和我妈合伙,在新街上开了我们县城第一家自行车修理店。
姨曾祖母在自行车厂干了三十年,每个零件都摸得透熟,修起车来自然得心应手。新店一开张,客人还真不少。很多人都好奇,两位店主兼维修工竟然都是女性。妈妈在姨曾祖母的传授下,也渐渐学会了修自行车。我至今还记得,小时候见得最多的就是补胎:把内胎抽出来、打足气、在一盆水里过一遍——冒泡的地方,就是有洞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