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老街,每条老街都浓缩着一座城市的故事,从繁荣到萧条,从热闹到冷清,老街记录着城市的成长,深藏着城市的底蕴,让人总是不由得细细品味。攸城西街,就是这样一条韵味老街。也是攸县最老的街市,老一辈称它为“西门下”。
说起西街,老人们会滔滔不绝地讲起它昔日的热闹、繁华,但关于它的“身世”,则无从答起。“清末”“旧社会”……众说纷纭。
清明时节的西街,老树在春雨的滋润下长出新芽。摈弃了昔日繁华的西街,此刻已没有了喧嚣,没有了车水马龙,只是静静地坐落在洣水边,与对岸那有着400多年历史的“文明塔”相互守望着。
西街的手工棉絮作坊
在西门下南段,一对年轻的夫妻继承了祖传手艺,经营着这家棉絮老店。他俩告诉记者,他们家从爷爷辈就开始在西街这边弹棉絮了,由于采用的棉花是自己亲自去乡下挑选的,再加上祖传手艺,弹出的棉被保暖效果好,并且价格实惠,很受街坊欢迎。
棉被店的隔壁有位算命的大爷,与信众交流时,表情严肃,嗓音铿锵有力。而空闲时大爷会摆上个棋局,与往来游人在棋盘上捉对厮杀。科技浪潮之下,找大爷算命的人越来越不多了,但找大爷下棋的人却越来越多了,驻足观棋,别有一番意味。
往北边走,有家酒坊,鼎盛的时候包揽过半个攸县的酒生意,那时候的酒香常常能随着清风飘满整条西街,老远就让爱酒之人陶醉不已。如今却只剩个小门面了,做做散酒买卖而已。现代人们都是动辄上百上千的高档酒,手工米酒店早已不复当年那般门庭若市了,手艺仍在流传,但匆忙的现代人光顾得越来越少了。
老电影院.
当年这可是攸县标志性的地点,每有新影片上映,老电影院就大排长龙,还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最期待的活动就是组织看电影了,相邀去电影院成为那个时代的一种时尚。今天的老电影院早已经不放映电影了,人们更愿意去新式影城看3D大片。值得一提的是老电影院的布局一点没变,给人感觉像是今天的电影放映结束了,等明天再来吧。
西街有名小吃:灯盏油货
除了西街主路,西街的胡同也充满着别样魅力,古朴之气会迎面扑来,颓败的墙面有苔痕爬上了檐角,阳光斜斜地照着,涂抹着沧桑的味道。瞬间让你穿越回那儿时追逐的年代。青砖黛瓦,曲径幽深,静默的氛围让人内心平和,很多老药铺保留其间,闻着淡淡中药清香似乎心情也得到了荡涤,忘却烦忧。
“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湘东大市场起来了以后,西门下就日渐衰退了。”一位家住西街的老人说。如今的西街上,当年那土木结构的房屋已为数不多,剩下的多数也住不得人了。陈年的青砖、木构,现已显得深沉了许多。选择居住在老房子里的一般是些老人,或是一些从事老手艺的匠人租来做门面。
在建洣水大桥之前,对岸的百姓都是靠渡船来往西街的。直到如今,这里依然还保留着两个免费便民渡口,供对岸谭桥与白茅洲的村民往来所用。
据说,梅城的来历也与老街的渡口有关。传说元明时期有一位非常喜欢梅花的学子进京赶考,当他们来到洣水河摆渡过河时,书童不小心把随携的梅花钵打碎了,无奈之下,书生就把梅花栽在洣水河岸边。几年后,书生考中并在京城做官,有一年他视察州县,又过洣水河,看见当年亲手栽下的梅花,很是欣喜。后来这事传到县太爷耳中,为之感动,就号召全城百姓栽种梅花,并把此城命名梅城。
如梅城西街,或许每座城市都有一条老街,它们从繁荣到萧条,却见证着一座城市的成长故事;从热闹到冷清,却深藏着一方百姓的人文底蕴。听取关于它们的故事,细看历史在它们身上留下的印记,耐人寻味,意味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