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京开中期总结会,前前后后逗留北京七天,零零总总见了一些人。谨写小记,以供反思。
和心理系读研的L姑娘约饭,她曾经想参加“美丽中国”支教两年,后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
她问我,支教这半年还好吗?
我说,不总是开心,但收获和成长都不少。如果没有这段经历,我永远都不会知道“原来我不了解真实的中国”。
她又问,那你觉得这半年的话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我说,大概就是真真切切地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没有光环,甚至没有什么作用的普通人吧。
可能是我的表情有点沉重和失落,她告诉我,她以前看过一篇文章,真正理解一个职业的开始,就是不再自恋。我淡淡一笑,并没有放在心上。
我又问了问她寝室其他几个姑娘最近怎样,出乎意料。
曾经我以为会一毕业就向女强人之路狂奔的Y姑娘,投身vc后成为了一个不那么强势的职场人。Y姑娘写的文章里说,大学的时候折腾创业,看上去很忙碌。但真正入行以后,她发现可能并不是要那么着急,她还需要沉淀。但她走在浪潮前沿的心并没有改变,这样一个时势里,只是旁观未免无趣。
G姑娘是我眼里的传奇。她的英文简直棒呆了,毕业后去了香港投行。但是她也会发现自己其实可能也不完全能应付那种加班到凌晨的生活,发现自己也是普通人,发现即使是很棒的投行里也会有各种各样不靠谱的人,于是慢慢地终于学会了say no,不再把自己忙成女超人,不再一个人累到跪。
L姑娘当年选择跨专业读研,我认为是特别有勇气的一件事。能看得出来她特别享受现在的生活,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过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一种平和与从容。她实习的内容其实很像是小秘书,帮心理咨询师们安排预约,运营公司的公众号。我刚开始听到的时候其实有点不理解,毕业于国内top2大学的商学院,和同窗们纷纷忙到爆的现状对比,她真的不会焦虑吗?
她笑着告诉我,并不会。因为并不认为自己身上有什么光环和特殊的能力,能让她比别人在工作上有更好的效果,所以也不会为现状感到焦虑和不甘。最重要的是,她并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知道自己是个学习者,所以不会自命不凡,不会为现实与理想的差距感到焦虑。
她的话让我一震。我问自己,到底是什么让我觉得自己失落呢?
书上说,“对你造成伤害的,并不是你不了解的东西,而是你所了解的东西并不像你所了解的那样。”
那么我的失落,大概就是来自于支教地的师生对学历光环并不另眼相看;大概就是来自于我并没有如想象中那样在课堂指点江山,令学生茅塞顿开;大概就是来自于没有预料到的事情都在这个过程中爆发出来,并且确实把我搞得灰头土脸。
然而扒掉支教的外衣,我也不过是个高中老师罢了。也要面对孩子的顽皮和懵懂,也要面对自我惰性和职业道德的对弈,也要面对师生、家校等人际关系。当地几十年形成的问题,专业老师处理了几十年的问题,为什么我会觉得,我到了那里,它们就消弭于无形呢?大概是以为自己穿了个“邪魔退避”的金钟罩吧。
如果没有这些失落,我不会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在“灵魂工程师”光环之外的酸甜苦辣。
说到这,我忍不住又想起来那篇大意为“我考上了985,但还是一无所有”的热文。可能那种不平和自怜,也都源于“自恋”?
这样说来,我有点感谢这未完的支教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