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前景理论”是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前景理论”是由卡尼曼和沃特斯基提出,通过修正最大主观期望效用理论发展而来。因此,2002年卡尼曼因前景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前景理论”是描述性范式的一个决策模型,它假设风险决策过程分为编辑和评估两个过程。在编辑过程,个体凭借“框架”、参照点等采集和处理信息;在评价阶段依赖价值函数和主观概率的权重函数对信息给予判断。在价值函数是经验型的,它有三个特征:
1)大多数人在面临获得时是规避风险的;
2)大多数人在面临损失时是风险偏爱的;
3)人们对损失比对获得更敏感。
因此,人们在面临获得时往往是小心翼翼的,不愿冒风险;而在面对失去时会很不甘心,容易冒险。人们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损失时的痛苦感要远远超过获得时的快乐感。
【名人解读】:在《赌客信条》一书中,作者孙惟微将前景理论归纳为5句话:
1)“二鸟在林,不如一鸟之手”。在确定的收益和“赌一把”之间,多数人会选择确定的好处。所谓“见好就收,落袋为安”。称之为“确定效应”。
2)在确定的损失和“赌一把”之间,做一个选择,多数人会选择“赌一把”。称之为“反射效应”。
3)白捡的100元所带来的快乐,难以抵消丢失100元所带来的痛苦。称之为“损失规避”。
4)很多人都买过彩票,虽然赢钱可能微乎其微,你的钱99.99%的可能支持福利事业和体育事业了,可还是有人心存侥幸搏小概率事件。称之为“迷恋小概率事件”。
5)多数人对得失的判断往往根据参照点决定,举例来说,在“其他人一年挣6万元你年收入7万元”和“其他人年收入为9万元你一年收入8万元”的选择题中,大部分会选择前者。称之为“参照依赖”。
【投资指导】:“确定效应”表现在投资上就是投资者有强烈的获利了结的倾向,喜欢将正在赚钱的股票卖出。投资时,多数人的表现是“赔则拖,赢必走”。在股市交易中,普遍有一种“卖出效应”,也就是投资者卖出获利的股票的意向,要远远大于卖出亏损股票的意向。这与“对则持,错即改”的投资核心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反射效应”是非理性的,表现在股市上就是将赔钱的股票继续持有下去。数据统计证实,投资者持有亏损股票的时间远长于持有获利的股票。投资者长期持有的股票多数是不愿意“割肉”而留下“套牢”股票。“损失规避”,由于人们对于损失要比对相同数量的收益敏感得多,因此即使股票账户有涨有跌,人们也会更加频繁地为每日的笋丝而痛苦,最终不堪其扰,将股票抛掉。一般人会因为这种“损失规避”,会放弃可以获利的投资。由于这些因素,我们往往在投资的时候很难做到理性,不过也有方法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投资习惯。
【真实案列】:本人也有股票操作的经历,现在就谈谈作为新手那会儿的感受。从上一年股市大跌后,我过了几个月就进入股市,进行操作。那时候,作为一个股票小白,什么都不懂,只懂得股票有涨有跌,就算跌了,也会重新涨回来的。怀着这种理念,把身上的几千块投入到股市中,进行股票买卖。刚开始,买了一只股票,然后它涨了几毛钱,有点开心,没想到已进入股市就有这么好的开端,看着那个浮盈的数字,有点开心。但是随着时间流逝,过了几天这只股票价格再也没有明显大幅度上涨,在那里盘整,不跌不涨的,所以我变得开始焦虑了,我是否要把这只股票卖掉呢?落袋为安。经过内心的纠结,第二天一早开盘就卖掉了。但是很不幸运那天居然大涨起来了,此时虽然赚了点小钱,但是整个人都高兴不起来。心里总是在后悔,为啥我不再持有多一点时间呢?不然我就赚翻了。2015年12月份,上证指数从5600多点下跌到3000点附近,经过六个月重新站上3600点附近。本人也在这个位置持有股票,涨得还不错,有点盈利。但是随着今年1月初两次熔断,股票获利减少,到了月末,大概27号左右,距离春节还有九、十天左右,大盘下探到底部2600多点,但是我的股票依旧被套着。为何被深套,当初也不愿离开?因为这种“反射效应”,从月初的微微亏损,一直套在最后,但是个人还是不甘心,深信着会涨回去的,然后又被套了一个多月,差不多在3月初才热心“割肉”。在这段时间,个人显得无比焦虑和彷徨……
写这篇文章的本意,主要是想让大家认识这个理论,并且我们要办法去处理好这些不理性的行为。做人做事都要理性,也要想办法走出这些不容易发现的“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