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燕赵多豪杰,少年幼安侠风传。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虽然,其一生的成长历经沧桑,但是一腔爱国热情却是历久弥坚。
可以说,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从除恶惩奸的侠士,到决胜疆场的良将,再到治理一方的能吏,最后到无人能及的词中之龙。
那么,辛弃疾曾经的这些人生成长阶段,又经历了哪些转折传奇呢?
一、书生扬侠名,孤身黑夜杀叛徒
宋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年仅21岁的辛弃疾,便毅然离别唯一的亲人祖父辛赞,利用书生的身份,以参加应考为名,与党怀英结伴,进入金国的中都大兴府,实为探查金国的军情。遗憾的是,当其在长城下绘制金军的布防图时,不幸被金兵察觉。
无奈之下,辛弃疾只好迅速逃离,躲避金军的搜查。危机时刻,偶遇岳飞旧将岳所营。岳所营得知辛弃疾的所作所为后,为其一腔爱国热情而感动,遂用自己的生命引开了搜捕的大批金兵,从而救了辛弃疾一命。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为了响应起义首领耿京的反金义举,年仅22岁的辛弃疾,因自身在民间颇有侠名,很快便聚拢了2000余名义军,投奔到山东地界最大的义军首领耿京的麾下。
当时,由于辛弃疾长相清秀,又有秀才身份。所以,耿京便任命辛弃疾为军中文书,并掌管帅印。但是,辛弃疾在投奔耿京的路途,遇到一伙数百人的山贼,贼首是一个和尚,名叫义端。经过辛弃疾的再三劝说后,义端随同其投到了耿京的麾下。
谁知,义端本就是个吃喝嫖赌的花和尚,又怎能受得了军营的管束和清苦生活,一日瞅准个机会,便悄悄偷走了辛弃疾掌管的帅印。
辛弃疾得知此事后,深知遇人不淑,错在自己,当下羞愧不已,遂向耿京立下军令状,请求追回帅印。接着,辛弃疾进行了一番推敲,义端绝对会携带帅印投靠金人,求取功名。但是,又会担心被义军搜捕捉拿,白天定然不敢行动,待到深夜便会出走。
因此,辛弃疾早早埋伏于前往金营的必经之路。果如辛弃疾所料,深夜时分,义端骑马赶来。见此,辛弃疾急冲而出,先一刀砍翻义端所骑马匹,再一刀将坠马的义端头颅斩下。
原本,耿京对于辛弃疾并没有报什么希望,但是当辛弃疾带回印帅以及义端的首级后。从此,耿京再也不敢小瞧这个小小的秀才了。
二、聚义抗金兵,万敌金营擒汉奸
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末,金国内部爆发权力之战,御驾南征宋朝的金国皇帝完颜亮,却在瓜洲渡江战役中死于完颜元宜等金国保守势力的手中。
得信后,辛弃疾认为这是反攻金国,收复失地的大好机会。所以,他向耿京谏言后,便奉其命南下临安,欲联络南宋朝廷遣兵北上,攻打金国。然而,当辛弃疾完成使命回归途中,信使传来噩耗,义军首领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杀害,义军已然溃散。
对此,辛弃疾没有任何慌乱之举,随后收拢50余名忠于耿京的将士,趁着张安国无备之际,果断杀进了数万人的敌营之中,并直接杀向了帅帐,一举将还在做着升官发财美梦的张安国擒获。
正应了那句古话:擒贼先擒王。接着,又在辛弃疾的策反下,随同张安国造反的数万将士愿意回归南宋朝廷。
随后,辛弃疾带着数万大军及反贼张安国回到了建康。最终,南宋朝廷先行将张安国游街示众后,斩立决。
这还真是:古有“甘兴霸百骑劫魏营”,今有“辛幼安数骑敌营擒叛徒”
三、率兵归南宋,直指政弊惩官宦
宋绍兴三十五年(公元1165年),辛弃疾在起义军中的果敢之名,令宋高宗赵构也惊叹不已。因此,25岁的辛弃疾被南宋朝廷任命为江阴签判。从此,辛弃疾的将军之路开始向仕宦之途转变。
之后的一年中,辛弃疾曾多次上书南宋朝廷,并写了《美芹十论》、《九议》等伐金策略,却被朝廷弃之一旁。但是,当宋孝宗阅批了辛弃疾的这些伐金策略后,却对辛弃疾的执政之能非常看好。所以,南宋朝廷先后派辛弃疾到湖南、湖北、江西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等地方要职。
虽然,朝廷的决定令辛弃疾倍感失望,但是他依然能够兢兢业业地完成自己的份内之事。特别是在执政期间,直言朝廷弊端,打破官场“潜规则”,提出“治民先治官”的执政理念。因此,他曾写奏折《论盗贼札子》给宋孝宗,奏折中阐明:“盗贼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州郡级官员过度的征收老百姓的赋税,县级官员又在州郡征收的基础上加收老百姓的赋税,基层的一些官吏又以各种借口‘吃、拿、卡、要’祸害百姓,地主豪强又强行兼并百姓土地,而盗贼还要来抢劫掠夺老百姓,老百姓没有了活路,只能去做盗贼了。”
淳熙八年冬,辛弃疾由江西安抚使改任浙西提刑,由于其对失职官员严加惩处,遭到了监察御史们的弹劾。
虽然老百姓对辛弃疾心怀感恩,但是在官场上辛弃疾却落了个“酷吏”的污名,因此官职被朝廷罢免。
后来,辛弃疾多在江西上饶定居。并于淳熙八年(1181年)春,因地制宜,他设计出“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修建了带湖新居和庄园。同时,他对家人强调:“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
从此, 辛弃疾“词中之龙”的地位开始奠基。
四、归隐稼轩,醉心词作成词龙
此后,辛弃疾便醉心于词作,聊以打发心中爱国之情。也许是辛弃疾少年时的侠义行径,或是义军的铁血历练,或是满腔的爱国情怀,其词作大多充满了浓浓的英雄情节、豪放大气的人生品格,也因此世人将《稼轩词》也称为英雄之词。如:《鹧鸪天》中的“壮岁旌旗涌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騄,汉箭朝飞金仆姑。”再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等。无不流露着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怆情怀。
同时,宋开禧三年(1207年)十月,直到辛弃疾病逝前的那一刻,他还在呐喊着“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此外,据史料记载:仅《稼轩词》收录的词就有六百二十余首。这在两宋时期,无论是词作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皆无人可及。
因此种种,辛弃疾在后世才有了“乃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赞誉,也才有了“一代词宗,义胆忠魂”的美名。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