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水波荡到马骁这里的时候,上课铃声已经响过十一分四十七秒。化学老师见最后一个同学抬头看向黑板,才终于开始不紧不慢的讲解黑板上简洁清晰的化合理论和化合分子式。理论讲完,老师又把讲桌上的实验认真演示一遍,然后在下课铃响之前留下两道课后作业。
一切总是那么合适。不管什么时间上课,所有的课程、讲解、实验、作业总是被安排得恰到好处,哪怕上课再晚,也不占用一点多余的时间。就像一门艺术,是的,一门艺术。
马骁深深为化学老师这门精神的艺术折服,可是他又总因为这样一种安排替老师不平。
之前,他一直觉得老师无论什么安排都接受、无论什么现象都接受,似乎好得太过火了,甚至可以说是好得太过分了。他不知道那是为什么,总之就是心里不平。
直到今天,他没有因为睡过头而遭遇暴吓,也没有因为睡过头而体验冷水浇头,他才终于明白这是一种怎样的人格,这是一种怎样的温暖……他的心里似乎有了答案。
“润物总是在无声之间”,马骁想,“语文老师常常讲的润物细无声原来就是这个模样”。
一种力量在马骁心间扎下种子,这种力量叫潜移默化;一种境界在马骁心中开出花朵,这种境界就是美德。
前段时间,电视上总是播放道德模范,感动了中国。语文老师总是那么合乎时宜的要求大家背诵颁奖词,以便用到作文上,所以马骁还记得几个“仁、义、礼、智、信”的模范代表。像什么细心侍奉卧病家人的孝子,说什么也要在过年前把工资还给民工的包工头,鞠躬尽瘁倒在科研一线的老学者,为国奉献、遍洒热血的独臂英雄……
可是,背了一大堆有关这些的靓词佳句,不仅没使马骁的作文水平上升,反倒让马骁对书本里的中华美德产生了疑惑和不解。
究竟什么是美德?什么是模范?
关于孝,马骁想到古代的卧冰求鲤、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可是他不理解这种道德,这种道德把“孝”无限拔高,用几乎没有科学依据的手段,和近乎荒唐的故事来极力呈现一种以“孝”为大的尊崇,这使马骁这个学习了语、数、外、政、史、地、物、化、生的现代中学生产生不小的疑惑。退一步讲,倘使这样一种道德就是所谓的“孝”,那么孝是不是本就是作为一个人,天经地义应该做的呢?应该做,而做到了,为什么还要这么大力的去宣传,非要做一个模范?……这不是应该做的么?
关于信,马骁也知道千金一诺、徙木立信、路不拾遗的古代故事。这种信义是建立在个人、国家、社会之上的信义,是一个人、一个朝代、一个社会的品格。而像欠钱还债这种天经地义的事情在马骁看来无论如何也够不成信义,因为不管从法律上说,还是从道德上说,欠钱还债,那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欠钱,如果还了,那就好说;如果不还,那自应承受法律的后果,自应品尝道德败坏的苦果。可是现在,恰恰相反,这让马骁无所适从,以至于怀疑他一直相信的美好已经过时,以至于怀疑他一直相信的世界是否过于理想化。
……
所以,尽管背诵了足够多的靓词佳句,马骁还是没能提高一点自己的作文水平,反倒平添了不少思想的苦恼,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对美德和模范的“反感”,从而表现出一丝的不屑一顾。
相反,化学老师这种润物无声的精神涵养,反倒让马骁觉得受用不尽,从心底里由衷燃起敬佩之情。
关于科学和爱国,马骁却从不怀疑。他从小就是学着雷锋,看着教室墙壁上“两弹一星”元勋的宣传画长大,所以他的梦想一直是好好学习,为国奉献。他也就这样越来越只关心学习,而不关心“摇摆不定”的世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