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年,我们深化改革、守牢红线

“米袋子”再度丰盈,“菜篮子”供应充裕,中国饭碗越端越稳。

“口粮地”量升质优,“责任田”南北双增,耕地红线越守越牢。

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考核全面推进,改革完善占补平衡制度新政实施,优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连出实招......耕地保护量质并重优布局,持续为“国之大者”夯根筑基。

一桩桩,一件件,习近平总书记牵挂于心的耕地保护改革举措逐步落地,自然资源部门按照“量质并重、严格执法、系统推进、永续利用”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切实守牢耕地保护红线。

党政同责考核全面推进,确保耕地实至名归

“我们必须把关系十几亿人吃饭大事的耕地保护好,绝不能有闪失。”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基。”

久久为功,行稳致远。

2024年,耕地保护改革进一步深化,得益于多年固本攻坚:2021年至2023年全国耕地总量连续3年净增加,累计新增1758.16万亩,有效扭转了耕地持续快速减少的趋势。从流向上看,过去流失的平原优质耕地成为耕地流入的主要来源,稳住了耕地质量的“基本盘”。

随着耕地保护“军令状”签订,党政同责“首考”在2024年全面落地,经过实地抽查、部门评审等环节,考核结果已经党中央、国务院审定并向各省进行通报,督促各省针对考核发现问题推进整改。其中,国土变更调查、督察、执法等相关领域深化改革,强化成果应用,从遏制新增违法和化解存量两个方面,切实压实地方政府耕地保护主体责任。2024年,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聚焦耕地和生态保护对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监督检查,并落实贯通协调机制要求,向有关单位、部门转送督察成果,推动形成多部门监管合力。根据督察发现问题情况,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向各省级人民政府印发《督察意见书》,公开通报了80个违法违规重大典型问题,公开约谈14个违法违规问题突出地区政府负责人,推动地方规范自然资源管理秩序。

目前,新一轮党政同责考核准备就绪,考核内容将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优化,党政同责的考核制度框架随之不断完善。

根据考核结果,自然资源部会同相关部门推动实施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奖惩,对于存在耕地保护任务缺口且无法按时间表补齐的省份,进一步确定补足缺口数量及2023年度应缴纳的经济补偿费用;对于超额完成耕地保护任务的省份,进一步明确经济奖励资金。

“大家立了军令状,必须做到,没有一点点讨价还价的余地!”习近平总书记的态度很明确,“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压实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耕地保护责任”。

令出如山,行之必果。

为了完善“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自然资源部协同最高法、最高检和农业农村等部门,探索耕地保护共同责任机制建设,凝聚起强大的耕地保护力量。自然资源部门立足国土空间规划、用途管制、调查监测、政策法规、执法监管等职责,加强对地方政府落实耕地保护责任的督察。各领域协调联动“攥指成拳”,全面推动耕地保护责任逐级落实。

2024年,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批复落地,规划统领之下,“三区三线”特别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的优先保护在实践中形成刚性约束。“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法”立法进程提速,“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管理办法”即将出台,相关配套文件也同步加速推进。

对于各类建设用地,自然资源部门严把预审准入关,督促指导省、市、县三级初审核减用地,引导项目审查加强节约集约。同时,指导各地稳妥推进存量闲置土地盘活和低效用地再开发,从源头上避免占用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

按照落实“长牙齿”硬措施工作机制的要求,国土测绘、执法监管等相关部门改进监测分析、加强工作联动,聚焦重点地区和重点领域,精准发现问题。国家自然资源督察机构及时组织实地核查,报告、督办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督促地方整改纠正。随着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扛起耕地保护的政治责任,从规划管控、用途管制、科技赋能、执法监管、经济激励等各环节完善耕地保护全链条全周期管理,全国多地实现耕地连年净增加,以更高效的耕地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