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年每年大概读200本书,读到想吐,以为自己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事情,然而除了感觉上很美好以外,其它一切依然照旧,这些读过的书依然不能帮助我解决问题,不知道你是否也是这样?
为什么?
只到最近读完古典老师的《跃迁》才找到原因。
原来我并没有把我的知识形成晶体,它就像沙一样散落在大脑里,当你面对问题时,因为沙太小了,你分辩不清沙的样子,自然你就不知道拿起哪一粒沙帮你解决问题。
正确的办法是把知识变成知识晶体,晶体颜色丰富,通过打磨可以变成各种样式的形状,可以针对不同的场合使用不同的水晶,例如:送未婚女性,可送芙蓉晶;送投资或经商的朋友,可以送金发晶等。
水晶是社交的一把钥匙,而知识水晶就是提取大脑知识的一把钥匙,只有把知识淬炼成知识晶体,才能在面对问题时知道用哪颗晶体解决哪个问题。
然而要形成水晶并不容易。
如六方柱水晶,他在压力约大气压二倍到三倍,温度为550-600摄氏度之间的岩洞中形成。
同样知识形成晶体也是不容易的,你需要解决二个问题:
1、做读书笔记,把书里的内容记下来;
2、了解知识的结构。
一、做读书笔记,把书里的内容记下来;
之前,我读书从来不记笔记,通常都是看完就扔了,很少会再次把书拿起来读,最近我对我的这个行为做的反思,发现这种看书习惯是由两个原因产生的。
1. 我有好奇心,我对任何事物都抱有好奇心,这是我看书的动力,但是仅仅止步于此;
2. 没有认真想过如何使用书上的知识来解决我所面对的问题。
直到最近读了李笑来老师的读书方法才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个问题,李笑来老师说:
读书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很啰嗦的方式记笔记。多年的经验使得我不再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常言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笑来说”记笔记一定用GOOGLE"。摘录原文不再耗费力气,写下批注,甚至干脆写一整篇文章,加以分类关键字(以便将来搜索),相当耗费时间。但这个时间耗费的值当,不记笔记的人无法理解这种时间精力耗费的合理性,正如不成事儿的人永远不知道事无巨细的道理一样。
还有杨绛老师讲钱钟书是如何记笔记的:
许多人说,钱钟书记忆力特强,过目不忘。他本人却并不以为自己有那么“神”。他只是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不仅读一遍两遍,还会读三遍四遍,笔记上不断地添补。所以他读的书虽然很多,也不易遗忘。
做笔记很费时间。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他说,一本书,第二遍再读,总会发现读第一遍时会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读几遍之后才发现。
所以要想知识结成晶体,首先,我们需要通过笔记把知识记下来;
说来惭愧,我读了大概有500本左右的书,认真做过笔记的只有5本左右,也就是1%不到,当我站在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回忆过去读过的书,发现我能记住的,在我大脑里留下痕迹的也就是这1%不到的书,如《make it stick》,《grit》等。
二、了解知识的结构;
晶体有结构的,任一晶体总可以找到一套与三维周期性对应的基向量及与之相应的晶胞,因此可以将晶体结构看作是由内含相同的具平行六面体形关晶胞按前、后、左、右、上、下方向彼此相邻“并置”而组成的一个集合。
正是这种结构让晶体变得结实,适合各种变化。
在《跃迁》这本书里,古典老师给我们讲了常见的4种知识结构;
关联、树状、序列、数据。
1. 树状结构:体现事物层级、包含关系。这种结构是知识里最常见的结构,最经典的树形结构是书的目录,
2. 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联,像金字塔结构就是这种结构,体现的是一种以底层为基础,逐渐升级的关系。最典形的就是总分总关系。
3. 序列关系:它是一种流程图式的知识结构,用来展现事情的前后、因果和逻辑关系。
4. 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如柱状图、饼图、增长曲线等。
搞清楚知识的结构,然后再大量的看那些牛人总结出来的晶体,把它们记在本上,刻意练习,相信这样的读书方法不仅可以让你记住知识,还可以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
毕竟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