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孩子说了什么,也许决定着孩子一生的命运底色,你信吗?
最近越来越意识到语言对一个人的影响有多么巨大,我们从出生来到这个世界,就被身边人的各种言语所影响着,我们听到的每一句也许都在无意识中催眠着我们。
很多时候我们跟孩子说话,都是在通过恐惧的方式去推动孩子改变。这种方式偶尔有效,却无法长期有效,且会给孩子带来意想不到的影响。
比如我们家二宝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喜欢吃饭,爸爸和奶奶对此非常焦虑,奶奶会说“宝宝不好好吃饭就要生病,长不高,跑不快哟”,爸爸会说“不好好吃饭,就不能吃零食”“你再不好好吃饭,我就要揍人了”,我偶尔也会说“宝贝,你不好好吃饭的话,就跑不快哟”,这些言语翻来覆去的说都没有用。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言语都是在给孩子制造不安、恐惧的情绪,孩子可能很难听的进去。我开始尝试从激发正向感受的角度跟孩子说“宝贝,妈妈爬山爬不动,你把这碗饭吃了,就会长高高,力气大,可以在爬山的时候拉着妈妈爬山哟”,“宝贝,你今天吃了这碗饭,就有很大的力气了,以后爬山的时候就可以追上姐姐跟她们一起玩了。”孩子听我这样说的时候,开始眉飞色舞的说“妈妈好好吃饭,力气大了,就可以背着你爬山了,就像爸爸背着我爬山一样”……叽里咕噜的跟我说了好多她力气大会怎么样,边说边埋头吃饭。
看吧,孩子感觉到正向感受的时候,她更愿意主动去做一些事情。
我们家大宝走路有点驼着背,队友每次都要提醒她挺直背,我偶尔也会提醒,以前会说“老是驼着背,以后就没有气质,不好看了”多提醒几次她就不耐烦了,一提醒就冒火。后来换了另外一种方式说,她轻易就接受了,这种说法就是“请把你的天使翅膀收起来,把你的气质呈现出来”。
同样一个意思的话语,可以正向表达,也可以负向表达,语言可以制造恐惧的负面情绪,也可以制造积极向上的正面情绪,语言可以激励人,也可以伤害人,关键就看怎么表达。
一句话出口之前,感受一下听到这句话的人可能会有什么感受,自己听到这句话是什么感受,如果觉得不妥,请调整一下表述方式,再说出去,否则不如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