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持续魔幻的一年。俄罗斯和乌克兰之战,让生得恰逢其时的一代人,开始对战争有了思考。
我们或许能想象到战争有多残酷,战争里的人有多崩溃。但真正沉浸于《夜莺》里那些残忍的战况,那些战战兢兢活着的人,那些为了保护所爱之人的离别和奔赴,还是让我震撼。战争让他们流离失所,但家国大爱让他们忍受着痛苦并肩作战。
作品中主人公姐妹身处这困境,毫无防备地被卷入了战争的漩涡。姐妹花因为参加过一战的父亲,都有个不断被抛弃的童年。她们渴望被爱,却总被有战后创伤的父亲拒之心门外。
母亲去世后,她们更是辗转流落于一个个家庭。这致使软弱年长的薇安,长大后更向往安逸平静的生活。即便组建了新的家庭,却依然像树藤花一样不安地依赖着丈夫。而年幼的伊莎贝尔美艳大胆,冲动果敢,像朵带刺的玫瑰叛逆地生长,渴望以此引起父亲的关注,但一切似乎都是徒劳的。
直到二战的爆发,亲眼目睹巴黎街头的落败后,伊莎贝尔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法国战时地下工作,代号夜莺,翻越比利牛斯山拯救了117名飞行员。落入集中营后受尽各种屈辱的折磨,仍对革命的胜利坚信不疑。她坚信:纳粹摧残的只是我的身体,但他们毁不掉我的心,而肉体终会复原……
而薇安在敌占区目睹过战争和犹太人被驱逐的惨烈后,跟纳粹同个屋檐下仍冒着风险拯救了19名犹太儿童。
我很难说更喜欢哪个夜莺。伊莎贝尔的勇于反抗、慷慨赴死是一种勇敢。薇安的忍辱负重、活着与坚守,也需要思量和努力。正如薇安在纪念夜莺仪式后的一席话:如果有人说战争是男人的事情,那他错了。The war is a catastrophe for everyone,and no one can stay out of it.战争是每个人的灾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只不过,战争结束后,“男人讲述事迹,女人继续过日子”。
这本书里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没有男人们在战场上浴血奋杀的畅快淋漓。但记录了战争中被忽略的妇女儿童,那些与敌人同在一个屋檐下的战战兢兢、饥饿与恐惧;记录了敌占区里人性丑恶美善的挣扎与堕落;记录了集中营里犹太人和政治犯的绝望与不屈;还有战时的爱情与生活,家国大爱已经超越了一切。
最治愈我的,可能就是伊莎贝尔被捕后,父亲匆忙见了薇安一面,坦言了自己之前的懦弱和缺席,说出了薇安等待已久的那句:我爱你。留下一封简短的书信后,便坦然替小女儿赴死。战争摧毁了父亲,却从未摧毁过爱。
笔者写下这些文字,以此纪念那些杰出的女性,也赠与每一位伟大的母亲。我们的身体终将被治愈,生活的秩序终将重立。但战争带来的伤害,身处其中的人再也无法忘却生命是如此脆弱,如此不堪一击。唯有爱,万事始于爱,也因爱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