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刚刚加入我们团队的W老师带来的案例《一个非自愿来访者的痛苦》,在大家的热烈讨论中很多思路,很多感悟也就慢慢的呈现。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智慧力量强大。可能我们在这个案例中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怎么样去把这个咨询有更好的切入和推进?更重要的是从这个咨询当中,反思到我们自己需要成长的部分是什么?需要调整的部分是什么?需要完善的地方又是什么?
对于非自愿来访者,我们都是特别熟悉的。在一个家庭里,家长都觉得这个孩子哪哪都是毛病,生活习惯不好,学习习惯不好,人际交往不好……。简直就让家长抓狂和崩溃,一点办法都没有。
我们说整个家庭是一个系统,孩子只是这个系统中最弱势的一个,所以说孩子出现的种种状况和问题,看似是这个孩子的问题,其实映射出这个家庭整个系统的问题。
焦点的人性观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想更好,每个人都为他的生命尽了全力,那孩子既然在初一的阶段,刚刚步入青春期,有着自己很多想法,想用自己的行为来做自己、证明自己的时候,而呈现了这样的一个很糟糕的状态,一定是他在生活里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遇到了很多的挫折,而无力去面对、无力去承受、去改变的状况下,久而久之才出现的这种类似于自甘堕落、破罐子破摔的自我放弃的状态。
那孩子看似这么让人不省心,看似这么糟糕的状态,一定有他自己的难处和道理,一定有一个很重要的理由!那么也是在第一次咨询当中,孩子虽然作为非自愿来访者,但是在跟咨询师的交流过程里边,毫无保留的把自己内心的压力、痛苦、纠结的几件事情和盘托出,这可能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压在内心的无处诉说的话,所以说在倾诉之后也是觉得特别的痛快,特别的轻松。虽然说口里说着不抱任何的希望,其实内心有很强烈的想要改变现状的愿望。只是说不敢去想,也没有能力去想,更害怕会带来更多的失望。他此时最需要的是被看见,理解和支持!
我们一直强调说“先谈情再说事儿“,当孩子的情绪有了一定的宣泄,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咨询师能稳稳地接住他,能真正的跟他同频共振,理解到他的难处、理解到他的痛苦、他的压力。在这个煎熬里面,他是怎么熬过这些年的?他是怎么陪伴自己还能活到现在?还能维持一个相对还不错的状态?让自己在不受家长待见、不受老师待见、也不受同学待见的、这样的一个被孤立、贬低、唠叨、指责,甚至威胁的这样的一个环境里,还能撑下来的?那么我们才能真正的看到孩子这个人,而不仅仅说只是想着怎么样去解决这些事情,急着让他有一些改变。
如果说咨询师以接纳、包容、理解的态度去和来访者在一起,更好的贴着他走,让他看到自己在这么糟糕的状态下,其实内在已经拥有的这些正向的资源和力量。他在这么不容易的状态下怎么帮助自己还能支撑下去?重新建构这些看似懒散的行为,看似自我放纵的打游戏,看似不努力上进的自甘堕落,让孩子的内心对于自己的接纳会不会更多一些,对于未来的期待不会更多一些呢?
我们说一切的问题都是关系的问题:和自己的关系,和父母的关系和老师同学的关系,都需要一点点的慢慢的修复,当然这个修复是在孩子感受到理解、包容、接纳、肯定的氛围里,才会一点点的苏醒,内在的力量才会一点点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