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能是立足和笑傲职场的根本,怎样的才能才可以保证我们在职场中的地位安全无虞,且听"才能安全"娓娓道来。
人人都希望能在复杂激烈的职场中快速成长、脱颖而出,不少励志文章中也讲到,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成为职场达人。有时我们也会听到领导评价某位同事:他综合素质挺强,可堪重任。那么具备怎样的能力才算是综合能力强哪?
通过十多年职场生涯的见闻,我总结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无外乎专业技能和融通能力两个方面,前者让我们安身立命,后者帮我们扩大认可度、提高影响力,两者相辅相成,推动我们不断的进步。对于专业技能,各领域、行业不尽相同,但作为优秀的职业人,共同点是要掌握一套有效解决专业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并且不断学习、探索和创新,提高效率。
本文重点说说融通能力,也就是对环境、事物的感知理解、融会贯通,与人的交互、表达等能力,它对专业技能的更好施展有极大的催化和促进作用。我把融通能力概括为“听”、“说”、“读”、“写”、“捏”五个字,当然这不是学习英语时那些动作的概念。要做好这几个字,还需要一个“思”字作为基础,正所谓三思而后行。总体的能力矩阵如下图。
1、“听”——意图领会能力
现在职场中,很少有个人单打独斗的工作方式,有协作就会有交流,而口头交流是最普遍的交互形式:专家的报告、领导的交谈、客户的咨询、同事的讨论、下属的汇报都是此类。“听”的能力就是要正确快速领会别人传达给你的语言的真实意思,以便做出应对。我在工作中主要遇到过两种情况:
第一,对方表述的问题,没有清晰表达出自己的意思。例如,合作单位技术人员汇报项目进展时,将技术点、业务逻辑、工程方案、项目计划等混在一起,毫无逻辑层次。这时要引导对方,让双方的思维在一个频道上,即说者的表述习惯和听者理解习惯尽量找一个能够达到统一的点,这样才能达到交流的效果。
第二,对方刻意用间接婉转的语言提示你,包括指点、批评、信息告知等。例如,一个一向对部门绝对掌控的领导突然有天对你说:“咱们部门目前的架构说不好什么时候就调整了”,这时就要琢磨下其中的含义了。所以,当别人用与常规不同的方式表达时,要“听”出其中的深意,特别是一些批评,其实对我们的进步大有益处。
2、“说”——口头表达能力
正式工作场合的口头表达,非常能体现一个人的思维逻辑和场面驾驭能力,优秀的汇报或演讲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聪明的职场人都会非常重视和把握这种机会。“说”的能力就是清晰而又准确地把要表达的意思传递给对方,让对方认可。就我的经历而言,工作口头表达场合主要有两类:
第一,汇报和演讲,主要是讲事物,包括工作总结、项目汇报,学术会议议题的演讲等,目的是让对方准确快速了解你的思路、工作、技术或产品。我一般会使用从宏观到微观逐层剥洋葱的方式进行讲解,既有整体概念又有细节亮点,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达到良好的效果,让听者了解到事物的本质特点。
第二,竞职和面试,主要是讲人物,包括职务竞聘、职称评定、面试介绍等,目的是让听者快速了解自己,并且迅速发现你的能力与职务或岗位要求的匹配度。我会通过自己已具备的资历、已完成的工作和已取得的成绩引申出所具备的能力,表明自己的胜任情况。当然要有所侧重,比如职务竞聘应多体现自己的管理协调能力,职称评定则应多体现业务专业能力。最终,对就职后的工作进行更上一层楼的展望。
3、“读”——知识感知能力
现在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也已经渗入大部分人的心里,职场中更要持续学习来保持自己的优势。“读”的能力就是从海量的知识信息中快速准确地发现那些能够帮助自己成长的内容,并深入的研究、消化、运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这里主要说说两种知识体系的构建:
第一,专业知识体系,就是我们职业技能所需的一类知识。每个人经过了学校的学习、工作的实践,应该都会具备一个初步的体系,只是完备度不同,日常工作中需要积累新的知识来补充这一体系。我的专业是网络安全,我将专业知识体系定义为一棵树,发现颠覆性的创新技术或产品时就增加一个树枝,搜集尽可能全的资料学习研究或实验;而某些具体技术点上的创新或改进就是在原有树枝上增加一片叶子,简单学习了解。这样能够形成专业知识多级分类的体系图,极大提高效率,并能够融会贯通,为自己工作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兴趣知识体系,就是专业之外的我们感兴趣的,非常想知道和了解的信息,能够拓展我们的外延。兴趣性知识以爱好为基础,更能让我们快速接受,但另一方面,由于现在网络知识碎片化的特点,这类知识很容易浮于表面,难以深入,并且相互矛盾,现在历史方面的知识就存在这种问题。最好的办法是先找一些经典的读物,比如中国历史的二十四史或解读版,系统的学习一下,构建一个初步的较为正确的知识体系,然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他知识的学习方式,尽量以向专业化、职业化为目标。
4、“写”——书面表达能力
自古以来就有“文如其人”的说法,可见一个人的书面表达能力有多重要。但是我工作中接触的一些人认为把技术工作做好就行了,写东西是辅助工作,不重要,他们的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写”的能力就是让别人通过阅读,对你想呈现的内容或优势快速地了解并被吸引。弄清读者身份是写作的先决条件,这直接关系到表述的内容和度。我工作中遇到的书面表达主要包括如下三类:
第一,科普文章,读者主要是对本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的人,这时必然要用到浅显易懂的语言来介绍,并且使用一些他们已经感受过,能够感同身受的例子来类比,加深印象。比如我的专业是网络安全,我的科普文章经常使用医院、疾病这些来类比我们的工作。
第二,技术论著,读者主要是专业程度和你相当或者更高的专家,因此更多展现的应该是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及方法有效性的验证等。对于出版的图书,由于是较多技术的汇总,能够接触到的读者也更多,所以应该在开始的章节中把技术体系介绍清楚,方便读者贯穿起后续章节的内容。这一点和老师的讲义较为相似。
第三,立项申请,读者主要是评审专家,他们需要快速把握项目的实施路线和亮点,以判断可行性和创新性,给出项目是否予以支持的建议。这种情况下,我通常会使用一张技术路线逻辑图,其作用往往够胜过大篇幅的文字描述,对于路线的描述注意前后衔接、因果相承,此外要把创新点归纳的精炼而又准确。
其实,工作中培养的这种写作表达能力,不仅仅是提升工作效率和成功率的有效方法,它让我在其他方面也更加注重逻辑性和系统性。比如写现在这篇文章,我就习惯性的将要讲的各种情形进行分类,而后又统一梳理成体系,以方便大家阅读。
5、“捏”——协调协作能力。
前面说过,现在许多工作都需要多个团队或人配合完成,这时候就要考虑怎么把这些人“捏”在一起更有效。现在经常听到工作模块化的说法,学过软件开发的朋友都知道,模块化是一种便于并行开发、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但模块之间的接口需要事先定义好,这样才能最终把模块集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我一直认为这种道理在团队协作中同样适用,只是要更多考虑“人”的因素和特殊问题的解决。以我的经历,团队配合中主要涉及两种身份:
第一,总协调人,也就是协作的几个部分都是你的下属。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领导,绝对不是把任务一拆,往下一分了事,最后很大的可能是无法达到既定的效果。总协调人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方向,给所有要集成的成果一个总框,并确定好每部分的执行责任人和衔接情况,过程中做好监督推进和协调层面的问题解决,这样才真正能将团队“捏”在一起,形成合力。
第二,协作成员,也就是与其他人或部门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的成员。协作成员首先要明确自己在总体任务中的工作职责和最终交付,弄清楚自己的上下游团队或成员,与他们协商好协作的方式或交付物形式,遇到协调层面的分歧或问题尽量协商解决,如不能则及时寻求上级领导的帮助。协作中切忌含糊不清、互相推诿,关键的内容还要记录,防止后期执行中扯皮和趟“坑”。
文章中提到的每种能力,要想具备并不断提升、熟练,都需要在工作中持续练习、反复训练、深入思考。文章的重点在介绍能力体系上,对每种具体能力只是进行了一些简单的概括,每种能力的提升都有很多具体的技巧和方法可以遵循,并且协作中的避“坑”问题也非常重要,这些我们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讨论。
*声明:公众号“才能安全”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才能安全”。